根本原因,是我突然認識到,我自己要想取得事業成功,是不適合外向那條路的。2003年的時候,我面臨壹個選擇,是走類似王柏川的那條路。做個小公司,然後到處跑關系。還是閉關讀書,專註去積累。後來也沒怎麽費勁,就選擇了閉關。盡管當時靠關系賺了壹筆錢,是我半年的工資。但是,我還是選擇了閉關。為什麽?
因為我對於靠關系賺錢這件事,有壹種深深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我覺得那不是我的真本事,好像我幹的事情,別人也能幹。我從內心深處,覺得搞應酬、拉關系這些事情我並不擅長。所以我思來想去,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選擇。放棄外向,放棄應酬。開始閉關,學真本事。這壹下子就是十幾年。
所以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我覺得是可以改變的。由這件事我進而發現,在我們的性格之下,還有壹個更底層的力量,可以支配我們行動。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可以讓壹個懦弱的人變得勇敢,也可以讓壹個外向的人變得內向。
我從小到大,有壹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就是自己要有真本事。因為我沒有什麽家庭背景,沒什麽可以依靠的,所以自然的,靠自己就成了首選。
內向還是外向,人其實是沒法選擇的。很多時候只有壹條路可以走。妳可以在內向的基礎上稍微外向壹點。或者外向的基礎上稍微內向壹些,但妳很難既內向又外向。這種蝙蝠壹樣的人生策略,可能會兩面不討好。
我從外向轉向內向之後,開始走上了積累之路。現在已經十幾年過去了。社會上流行壹萬小時刻意練習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是空話。刻意練習的前提,是妳清楚知道妳要練的是什麽,比如下棋,樂器,運動等等。而我的學習,是要探索壹條新路,實際上沒有刻意練習過什麽,就是熬時間,壹點點的去探索,去積累。熬到壹定程度,會明顯有壹種通透感,壹層壹層的,能夠明顯感覺到能力在提高。我所說的能力,不是某種技術能力,而是壹種通識能力。就是讀、寫、思為主體的通識能力。
第壹次能力飛躍產生於2009年,此時已經積累了六年。標誌是自己能夠寫出理論性較強,邏輯比較嚴密的文章來了。第二次飛躍是2013年,認知能力更圓融,更全面了。自己的教學體系也開始有了雛形。第三次飛躍應該還在進行中,就是教學體系的完備。讀、寫、思這個角度,接近於無惑。
所謂物極必反吧。當我內向到壹定程度,我又開始新的自我覺察,我是不是也進入到沈迷狀態了?雖然我沈迷的事情,是建設性的,每天不斷出產成果的。但是,於我的個人幸福而言,是最優的選擇嗎?這個事情我經常是想想就放下,沒太當回事。月初參加了大學同學的聚會,我開始覺得的確是應該做出壹些改變了。人還是不能過於內向。人際交往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但這次回歸已經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我有了很踏實的積累。外向的生活,可以豐富我的生活,而不會影響我的工作了。
有些家長問我,孩子內向怎麽辦?對這個問題以前我認識不深,現在我覺得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了。內向還是外向,這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某種生活方式,是我們主動選擇的嗎?是契合我們能力的嗎?是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嗎?是對我們的幸福而言,最優的選擇嗎?
做這個決策的時候,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某種數字統計。比如有個統計說,愛喝酒的人比不愛喝酒的人,收入高出10%。妳就因此選擇外向了嗎?這種統計對人個人來說,毫無意義。妳要做的,是根據妳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妳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妳適合走哪條路,妳的心會告訴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