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2、《觀燈樂行》
唐代-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自隋、唐、宋以來,元宵節曾盛極壹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唐朝元宵節比隋朝更熱鬧。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裏紮壹小棚,棚裏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壹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