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精選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範文集合8篇

 作為壹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壹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麽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棉花制品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觀察棉花,了解棉花的特征。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棉花制品,創設棉織品商店,棉桃。

 2.棉花生長各階段圖片,農民在棉田勞動的場景錄象。

 活動過程:

  壹、導入: 欣賞童謠《棉花》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妳們帶來了壹首好聽的童謠,我們壹起來聽壹聽吧。

 "好了,這首童謠的名字叫什麽啊?"(棉花)

 師:小朋友們,妳們看過棉花嗎?(看過)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我們小朋友走進棉花的世界。

 二、認識棉花。

 1.觀察棉桃。

 (1)認識棉桃師:"看,這是什麽,我請壹個小朋友上來摸壹摸。"

 師:"看壹看,摸壹摸,有什麽感覺?"

 師:"哦,外面硬硬的殼,裏面是白白的,這個呀就是棉桃,棉花寶寶就在棉桃裏面。"

 (2)將棉花撚成線師:"老師要把棉花寶寶拿出來,小朋友再來看壹看這個棉花,我請小朋友來摸壹摸,看看什麽感覺?"

 師:"小朋友說棉花白白的,軟軟的,真舒服,裏面還有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籽。"

 師:"老師告訴妳們,棉花寶寶還會變魔術呢,看,慢慢的,她變成了壹條棉線。"(老師邊演示邊說)"真神奇,我請小朋友來試壹試。"

 小結:棉花白白的,軟軟的,它裏面的纖維很長,所以我們能把它撚成長長的棉線,棉花裏面還有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棉籽。

 2.觀察整株棉花。

 師:"認識了棉花,那老師問小朋友們,妳們知道棉花生長在什麽地方嗎?"

 師:"哦,那我們來看看是不是呢?"(出示棉花圖片)

 師:"棉花長在壹種小小的植物上,這種植物叫棉株。棉株像棵小樹,莖桿上長著小枝,小枝上長葉,先結棉鈴,後開花,花謝後結棉桃,棉桃成熟裂開,吐出壹朵朵雪白的棉花。"(配以圖片講解)

 三、了解棉花的用途。

 (1)棉花有什麽作用師:"妳知道棉花有什麽作用嗎?和小夥伴討論壹下。"總結:棉花全身都是寶!棉絮軋掉棉籽後就變得又輕又軟,可以做棉衣、棉被,還可以紡紗織布。棉籽可榨油,棉籽餅可做飼料和肥料。棉花桿可以造紙、當燃料,棉花根可以做藥。看來棉花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很重要。"

 (2)請小朋友說說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也是棉花做的?

 四、了解農民伯伯是怎麽種棉花的,知道農民伯伯很能幹,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師:"棉花的作用這麽大,妳知道棉花是誰種出來的嗎?"(農民伯伯)師:"種棉花也是需要技術的,那麽聰明的農民伯伯是怎麽種棉花的呢?我們接下來就看壹段關於種棉花的故事。"總結:

 "春天的時候,農民伯伯把棉籽種在地裏,當長出小棉株後,就要不斷的松土、施肥、除蟲。小棉株長大後,還要整枝,去掉多余的枝葉,使棉桃結的又大又多。到了秋天,才可以收獲。農民伯伯種棉花可真不容易!"

 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棉花寶寶,回去後小朋友們找壹找家裏還有什麽東西也是棉花寶寶變成的。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每個人的壹生都會參與各種各樣的典禮。大班孩子即將告別幼兒園,告別老師和同伴,對教師的情感、對同伴的情感、對幼兒園的情感都是值得孩子們壹生珍藏。為此開展此次活動。抒發幼兒情感。從幼兒情感發展特點出發,賦予畢業典禮以新的內涵。

  活動目標:

 1、感受畢業典禮莊嚴與神聖的氣氛。

 2、體驗與老師同伴依依惜別的情感。

 3、自主參與、展示自我。

 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和睦相處並珍惜這份友情。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服裝、道具、畢業紀念冊、音樂等。

 2、了解畢業典禮的意義、團體操表演、致家長的壹封信。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和老師、同伴依依惜別的情感。

 活動難點:

 緩解離別的傷感,喚起即將入學的自豪感。

  活動過程:

 1、體驗“典禮的莊嚴與神聖”。

 (1)幼兒入場。

 (2)園長、家長、小朋友致詞。

 2.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1)教師致詞。

 (2)頒發畢業證書。

 (3)傳遞畢業冊。

 (4)老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相互擁抱。

 3、畢業匯報演出:展示最好的我。

 (1)穗穗操——中國隊加油。

 (2)軍體拳——精忠報國。

 (3)輕器械操——啞鈴操。

 (4)徒手操——中國功夫。

  活動反思:

 大班的畢業典禮是來源於孩子們真實生活的課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是孩子們人生的第壹個畢業典禮,是他們成長的見證。抓住畢業前這壹寶貴的教育契機,以情感教育為線索,開展活動,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體驗即將入學的自豪之情和離別的傷感,感受友誼的珍貴。對於教師而言,深深地體會到:要為幼兒營造美妙的情感氛圍,只有有愛心的老師才會培養有愛心的幼兒,給幼兒壹個舞臺他會展示最好的自己。整個過程中幼兒、家長與老師的情感被牽動著,悄悄地被感動著、變化著。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我園位於著名的中國五金之鎮——大新,這裏密布著大大小小的五金企業,許多幼兒的家長都從事五金生產。本次活動,圍繞本鎮的特色資源——五金,通過幼兒動手操作,認識幾種主要的五金工具的名稱及用途,通過家長的介紹、五金分布圖的演示等,讓幼兒了解家鄉特色,知道大新是中國五金之鎮,充分激發他們作為大新人的自豪之情,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五金工具的名稱及用途,知道大新是中國五金之鎮。

 2.能夠正確使用工具,學習保護自己,發展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為家鄉的五金工具遍布全國,遠銷海外而自豪。

 活動準備

 1.常用的五金工具及操作材料若幹。

 2.有關五金銷售網絡圖的課件。

 3.中國地圖,幼兒家長的照片等。

 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讓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五金工具的名稱及用途。

 (1)介紹各種五金工具、布置幼兒要完成的任務,與幼兒***同討論要註意的安全事項。

 師:今天,娃娃家來了許多客人,主人有許多準備工作來不及做,想請小朋友用工具來幫忙。

 ①介紹要進行的準備工作及需要使用的工具:用餐具刀切黃瓜片;用刨子刨胡蘿蔔絲;用鉗子剪斷各種顏色的鉛絲,制作手工;用榔頭制作凳子;用螺絲刀擰螺絲做玩具等。

 ②討論使用工具時的安全事項。如:使用刨子時手離刨子遠壹些;用榔頭釘釘子時要借助扶釘器等。

 (2)幼兒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正確、安全地使用工具。

 (3)幼兒集中討論,介紹自己使用的工具及操作的方法、成果。

 (4)教師小結:這些工具都是用各種金屬制作的,有壹個統壹的名稱叫五金工具。

 2.請家長介紹,讓幼兒了解大新是中國五金之鎮。

 (1)展示包裝盒,讓幼兒了解這些五金工具都是大新鎮生產的。

 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工具,它們都穿上了漂亮的包裝衣服。在這些包裝上,老師發現了壹個小秘密。原來,它們都是同壹個地方生產的。妳們猜猜是哪裏?(出示“大新”字卡)

 (2)請兩位在五金工具廠工作的家長介紹自己生產的壹些特殊工具和生產情況。

 (3)出示大新鎮五金工具廠統計圖表,讓幼兒知道大新是中國五金之鎮。

 3.介紹大新生產的五金工具遍布全國,遠銷海外。

 (1)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家長將五金工具銷售到了哪裏,將家長的照片貼在地圖上。

 師:這麽多五金工具,我們大新人自己用得完嗎?用不完,這些工具都到哪裏去了呢?我們班有的小朋友的家長就是生產五金工具的,請他們來介紹壹下,生產的五金工具到哪裏去了。

 (2)課件演示五金銷售網絡圖,激發幼兒的自豪感。

 課件演示:五金工具銷售到全國各地,遠銷100多個國家。

 師:我們大新鎮真不了起,現在我們大新鎮已被評為中國五金之鎮,我們大新人真能幹,妳們也是大新人,妳覺得心情怎麽樣呢?

 4.結束活動。

 幼兒念兒歌《我愛五金 我愛大新》,表達對大新人、對家鄉的贊美。

 活動反思

 1.對活動選材的思考。

 在選材上,如何使本次活動在突出主題的情況下,又能提高幼兒的經驗和能力,是我們壹直在思考的問題。本次活動主要以情感的激發為主線,讓幼兒在了解大新特色、現狀的基礎上,油然而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作為大新人的自豪。在籠統了解大新的五金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人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價值。我們對本鎮現有的五金資源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篩選出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五金主題活動。

 2.對活動材料的思考。

 大新鎮生產的工具種類之繁,讓我們感到眼花繚亂。在本次活動中,我們只是選取了幾樣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工具作為幼兒操作的材料,這些工具的名稱和使用方法,幼兒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能夠接觸到。另外,還有更多的工具,它們的名稱、種類、使用方法是幼兒甚至是教師也不熟悉、不了解的,對於這些材料是否應該選用到幼兒園特色研究中來,以及如何合理地選擇、應用,將是我們今後研究的重點。

 3.對活動安全性的思考。

 榔頭、螺絲刀、西餐刀這些工具,在平時看來是幼兒操作的禁忌,因為它們帶有壹定的安全隱患。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使用的機會也是不多的。因此,在將這些工具運用到活動時,我們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做了壹些處理。如:選用口不鋒利的西餐刀,榔頭配上扶釘器使用,並在活動中與幼兒***同討論應註意的安全事項,讓每個幼兒在操作中既大膽又細心。幼幼兒園的壹切教育活動均應以確保幼兒的安全為前提開展,但我們不可能因為幼兒學走路會摔跤,就永遠把他抱在懷裏。幼兒有學習使用部分工具的能力,要保證幼兒安全使用,關鍵在於教師對材料的選擇、防護措施的使用和方式、方法的引導。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教師引導下願意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媽媽的明顯特征。

 2.嘗試用語言或行為表達對媽媽的愛,學說短句“媽媽,我愛您”。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知道媽媽最明顯的特征。

 2.材料準備。

 幼兒自備媽媽的照片壹張,幼兒學習資源1第11~12頁。

  活動過程

 1.說壹說:我的媽媽。

 師:今天,寶貝們都帶著自己媽媽的照片來了。

 師:那誰來說壹說妳的媽媽都有什麽特征?

 幼:自由回答。

 師:說了這麽多,那妳們愛媽媽嗎?妳是如何表達對媽媽的愛的呢?

 2.閱讀幼兒學習資源,引導幼兒逐幅觀察畫面,感知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師:今天咱們班來了好幾個小動物,他們也很愛自己的媽媽,妳們想知道是誰嗎?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小豬在幹什麽?媽媽高興嗎?(小豬送給媽媽壹張畫,媽媽很高興。)

 小猴送給媽媽什麽呢?媽媽感覺怎麽樣?(小猴送給媽媽壹朵花,媽媽很開心。)

 小熊幫媽媽做什麽?媽媽什麽表情?(小熊幫媽媽提菜,媽媽在笑。)

 小朋友在做什麽?媽媽開心嗎?(小朋友和媽媽擁抱,媽媽很開心。)

 小結:他們都很喜歡自己的媽媽,還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媽媽的愛。妳們喜歡自己的媽媽嗎?妳們能為自己的媽媽做什麽呢?(引導幼兒學說“媽媽,我愛您”)

 3.交流小結。

 師:剛才小動物們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媽媽的愛,有的送禮物,有的幫媽媽做事情,有的抱抱媽媽。妳想怎麽表達對媽媽的愛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小結:請小朋友回到家後,先向媽媽說壹句好聽的話“媽媽,我愛您”,再用妳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活動反思

 在備課時,我發現全文***五個小節,分別選取了“夏夜扇涼”、“雨天送傘”等五個生活場景來表現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細細品味這幾件事,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大部分應該在我們孩子的身上發生過,應該很容易引發他們的***鳴。另外,五節詩的結構相同:都是先陳述事情,最後以“媽媽的愛”作結。鑒於以上原因,我設計了仿寫的環節,而且對仿寫的.效果也充滿了期待。

 然而,實際的教學效果卻給我潑了壹盆冷水:當我讓學生說說媽媽做過的哪些事情讓妳感受到了她的愛?發言者聊聊。再次啟發後,大部分學生依然保持了沈默!說不出來,自然也就寫不好。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完成了壹個小節的仿寫,不得已,課堂練習只能布置成家庭作業。

 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反思,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總結了失敗的原因:

 先說主觀原因。雖然文中的幾個事例都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事,但在教學中,我沒能找到有效方法,將學生帶進文本,從而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強烈***鳴,勾起學生對類似經歷的回憶。學生無話可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客觀原因。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已經習慣了“被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被大人愛著、寵著是壹件習以為常的事。例如:媽媽洗衣服,爸爸輔導作業之類的事,在孩子們眼中,他們會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沒什麽特別的,自然就很難將這些小事與愛聯系在壹起了!壹句話:現在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愛,而是感受愛的能力!

 我手寫我心。只有心裏有了真情實感,才可能寫出好的習作出來。“三八”節前夕,我布置了壹篇日記:媽媽的壹天。希望孩子們能走進媽媽的生活,用心感受媽媽的愛!

 小百科:愛是指喜歡達到很深的程度,繼而人為之付出的感情。是指人類主動給予的或自覺期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設計背景

 我發現有段時間我們幫的幼兒在禮貌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就設計了壹節禮貌方面的課程。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熟悉兒歌,並學習該文中所要學習的生字。

 2、了解壹些簡單的禮貌用語與待客之道。

 3、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過程

 1 幼兒律動:客人來。

 2 教師:菠蘿寶寶,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小朋友,我平時用的禮貌 用語有很多很多,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我們平時用的禮貌用語有哪些?

 3 幼兒發完言後,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卡片(禮貌用語)和小朋友壹起分享。

 4 教師: 我們剛剛學習了很多的禮貌用語,那麽客人到的是後又要怎麽做呢?小朋友來說壹說?

 5 教師:小朋友說的非常好,唐老師也想來說壹說。首先 ,我給小朋友帶 來了壹首客人到的兒歌,這首兒歌可好聽了,唐老師想讓小朋友也聽聽,小朋友沒有聲音,靜悄悄的聽老師讀壹遍。

 6 教師為幼兒朗誦兒歌《客人到》。

 7 教師:小朋友聽了這首兒歌覺得好聽嗎?唐老師讀的好不好啊?好的話,小朋友給唐老師壹點鼓勵好嗎?。

 8教師:讓我們壹起來讀壹讀這首好聽的兒歌吧。教師教幼兒讀兒歌《客人到》,幼兒跟讀。

 9 教師:小朋友讀得真好聽,讓我們把小手拍起來,再有節奏的來讀壹遍這首好聽的兒歌吧。(讀完後,教師給予部分小朋友獎勵或表揚)

 10 神秘般出示要學習的生字卡片教幼兒認讀( 茶)( 請 ) ,並請幼兒試著用這倆個字寶寶組詞,或說壹句話。

 11 再出示幾個以前學習過的生字 請幼兒認讀,把新學過的字寶寶和以前學過的字寶寶放在壹起,看幼兒是否能快速的認出新學字卡。

 12 遊戲:把字寶寶送回家。 把新學過的字寶寶和以前學過的字寶寶放在壹起,要幼兒找到所有字寶寶貼到黑板上相應的字寶寶上面,教師評價幼兒做的怎麽樣,並給予表揚。

 13 教師: 我們學習過了這麽好聽的兒歌,知道了怎麽做事禮貌的人,還把字寶寶送回了家,妳們開心嗎?幼兒:開心。我們 把我們的幸福和我們的家人分享好嗎?以遊戲打電話的遊戲方式給幼兒敘述幾遍兒歌。

 14 情景表演:請幾個幼兒去好朋友家裏做客,並要求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課題延伸

 要求幼兒回家把這首兒歌讀給自己的家人或好朋友聽,並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去家裏做客,學著用我們學習過的,有禮貌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客人。

  活動反思

 在《客人到》中,我談話的形式引發幼兒的想象,也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由這次教學得出:語言活動中有許多詩歌、故事蘊含著優美的意境同時也在教育幼兒。幼兒能較好的與老師配合,在認識字卡方面,大部分幼兒都能認識,並且能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和他人交談。這節課我把它當做壹節識字兼禮儀的課來上,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他們在情景表演方面還有所欠缺,很多孩子還放不開。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播種的季節到了,農民伯伯在菜地裏忙著移栽各種瓜秧。我們大班年級組的幼兒也沒閑著,他們也在自己的種植園地裏忙著移栽秧苗。這不,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帶來了壹株株西紅柿秧苗準備親手栽下去呢!目標:

 1、關註西紅柿的生長,了解西紅柿的生長過程。願意連續觀察自己種植的西紅柿。

 2、樂意參加勞動,對勞動感興趣。準備:

 1、收拾整理好種植園地

 2、西紅柿秧苗、鏟子、盆。

 3、《西紅柿生長記錄表》。

 過程:

 壹、引導幼兒圍繞西紅柿談話,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

 師:“妳吃過西紅柿嗎?妳知道西紅柿長在哪裏?” 教師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去栽西紅柿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吃自己種出來的西紅柿了。妳願意去栽西紅柿嗎?

 二、栽西紅柿 將幼兒帶到種植園地

 1、教師示範講解移栽西紅柿的方法。

 2、幼兒勞動,教師參與指導。

 3、為西紅柿澆水。

 三、組織幼兒回活動室進行記錄

 1、師出示記錄表,講清要求。

 2、幼兒進行記錄。 把移栽西紅柿的整個過程中,引導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在《西紅柿生長記錄表》中。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學習照顧小班弟弟妹妹,對小班弟弟妹妹有同情心和責任感。

 2.掌握與小班弟弟妹妹交往的方法,會恰當地表達關愛的情感。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在小班時的照片、視頻資料。

 2.提前與小班老師協商活動流程,準備活動場地。

 3.讓幼兒提前準備為弟弟妹妹親手制作的禮物。

 4.***同活動的材料:玩具、圖書等。

  活動過程

 (壹)師幼***同觀看幼兒在小班時的照片、視頻,回憶自己剛入園的情景,體會弟弟妹妹年齡小,能力弱,需要我們的關心與幫助。

 (二)交流討論,感受自己的變化,幫助幼兒理解自己長大了。

 跟照片中的自己比,妳有哪些變化?妳都會做哪些事情了?怎樣做才像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可以為弟弟妹妹做些什麽?

 (三)分組協商制定與弟弟妹妹友好交往的方法,請幼兒談談自己的想法。

 1.我們壹會要去小班與弟弟妹妹交朋友,妳有哪些方法認識他們?

 2.妳想跟弟弟妹妹玩什麽遊戲,教給他做什麽事情?

 3.妳會怎樣幫助照顧和關心他們?

 (四)組織大帶小結對活動,引導幼兒關心、幫助弟弟妹妹。

 1.大膽介紹自己,認識弟弟妹妹。

 2.給弟弟妹妹送禮物,增進彼此的感情。

 3.與弟弟妹妹做遊戲、看圖書、玩玩具,懂得謙讓弟弟妹妹,能與弟弟妹妹愉快交往。

 4.弟弟妹妹遇到困難時,耐心幫助他們。

 (五)活動後小結,請幼兒分享交流,互相學習交往和照顧弟弟妹妹的方法。

  活動反思

 在這壹主題活動《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中,孩子對自己是大班小朋友非常自豪,通過四周的時間,孩子們適應了新的環境,他們自己動手,從構思、設計到操作,積極地參與了班級環境及活動區的布置,每壹步都認真無比,他們把班級變成了自己的家,真正的成為了集體的主人。喚醒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審美意識。

 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標誌和規則,為了讓幼兒能走進生活、了解標誌,我們開展了“認識標”、“找標誌”、“收集標誌”和“制作標誌”的活動。特別地,通過語言活動《小鼴鼠過生日》,幼兒既發展了語言能力,又進壹步感知了標誌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學會看標誌出行。經過活動的開展,幼兒對它們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懂得了要按標誌進行活動。特別是在制作標誌的過程中,幼兒能根據實際情況,為我們的班級和幼兒園制定了許多的標誌,如:不扔紙屑、不摘花、不亂叫等標誌。可見,幼兒真的走進了生活,懂得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到學習活動中。

 在學習性活動上,本學期我們創設了語言區(江南書齋)、美工區(巧手工坊)、科學區(快樂加油站)、益智區(江南棋社)、特色區(印染坊)等活動,美工區是這個主題的重點,為了讓我們班的孩子們學會我們茶樓的操作,在美工區中我們投放了皺紋紙來制作茶葉,在活動中,我們示範了兩種茶葉的制作過程,壹種是簡單的用皺紋紙搓揉成小球,壹種向壹個方向把皺紋紙條揉成紙條的方法,壹開始,我以為成功率會很低,沒有幾個人會成功的,但沒想到,基本上我們每個孩子都成功了,連平時的皮大王也能安安靜靜的坐在壹邊認真的操作。在益智區中,我們的重點是讓孩子們了解區域的規則,以及讓他們學習壹些棋類的遊戲規則。

 在這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大班的幼兒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信心,對於各種事情喜歡參與、創作,幼兒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與他們壹起***同參與,***同學習,既是活動的觀察者、記錄者,也是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通過不斷地提供材料,變化空間,傾聽幼兒、關註幼兒,使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願我們有更多的活動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有益的經驗,使他們對童年充滿快樂的回憶!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主動、大膽地開展采訪成人與小朋友的活動,並記錄自己的采訪結果。

 2、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采訪經過與結果,大膽地表現自己。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觀看有關記者采訪的錄像片斷,知道記者采訪的方式和需要的設備。激發幼兒當"小記者"進行采訪的欲望。

 2、自制記者證及采訪、播報所需的道具。

  指導要點:

 1、了解記者。

 (1)、觀看有關記者采訪的錄像片斷。

 (2)、討論:記者是幹什麽的?什麽叫采訪?妳見過記者采訪嗎?他們是怎樣采訪的?采訪時會說些什麽?

 2、自制采訪播報所需的道具。

 討論:妳打算收集哪些材料制作采訪需要的道具?

 3、制作活動。

 (1)、開展采訪活動。

 (2)、明確采訪對象和目的。

 (3)、引導幼兒把采訪的內容記錄下來。

  活動反思:

 當時設計這樣壹個活動,是發現班裏很多孩子羞怯,經歷了寶寶班、小班近壹年半的時間,還是在很多活動中不肯動手、不肯試壹試,所以帶動班裏很多孩子都不敢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不敢去表現自己,這樣班裏無形的產生了壹種奇異的氛圍,老師帶著孩子們去認識壹件新的事物,所有的孩子都會退縮,本能的反應是“不敢”,而且在家長的教育觀念裏,也沒有給孩子壹個正確的引導。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我趁壹個家長開放日活動,安排了這個教育活動。

 小百科:記者(journalist)是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中擔任采訪、新聞寫作、攝影的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