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漁舟唱晚》賞析

《漁舟唱晚》賞析

《漁舟唱晚》賞析

 《漁舟唱晚》是壹首古曲,在古箏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箏彈奏者必修曲目之壹。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是壹部五聲音階作品。這首樂曲的廣泛流傳,對中國箏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漁舟唱晚》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漁舟唱晚》賞析 篇1

 《漁舟唱晚》是壹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壹首箏獨奏曲。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古琴演奏家婁樹華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根據山東古曲《歸去來》的素材改編而成。另壹種說法是,山東古琴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其演變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編而成,20世紀30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給婁樹華,婁樹華在進壹步改編時,在樂曲的後半部分充分運用了箏的“花指”技巧,使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從而使這首箏曲得以廣泛流傳。

 壹般以為,此曲是婁樹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近來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婁樹華首創,而是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壹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本世紀三十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婁樹華又以金譜為藍本,作了較大發展並增加了樂曲的後半部分,此版本於是迅速流傳全國。

《漁舟唱晚》賞析 篇2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第壹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後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壹段,慢板。這是壹段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沈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這段旋律從前壹段音樂發展而來,從全曲來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進入第二段出現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造成對比和變化。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壹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壹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由於《漁舟唱晚》旋律優美動聽,情調樂觀向上。因此,被許多樂壇名家改編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獨奏、重奏、合奏,收到國內外廣大聽眾的喜愛。壹位外國豎琴演奏家聽了《漁舟唱完》大家贊賞,稱這首樂曲是“富有東方風味的世界名曲”,並把它改編成豎琴曲。

《漁舟唱晚》賞析 篇3

 箏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從春秋到現在,經前輩的不斷創新,在流派,形制,材質,演奏技巧,音色,音域,創作,教學,表演等方面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而今,凡中華文化區域內和受中華文化影響和輻射的區域,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奧門,日本,新加坡,韓朝等國家和地區,追箏者有百萬之眾。美哉,幸哉!

 它既輕巧,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其音樂具有極其廣闊的角色意義——既能表現波光粼粼的動態美,又能表現月光如霜的靜態之美;既能表達磅礴之勢,又能入微訴說滴血之象。

 《漁舟唱晚》形象地描繪了漁民出彭湖作業,到夕陽西下後,晚霞映照在湖面,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歸舟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筆者對此曲的評價有三妙。樂曲***分三段,主題段,對比段,結束段。

 主題段,從容不迫,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人與自然完美協調。調式上是五聲為基礎的六聲調式,22小節,23小節和25小節加上清角音,突然變弱爾後又變強上揚,好象突然想起什麽,其妙壹。

 對比段速度漸快,力度上強後即弱,表現了漁民歸舟的急切之心,其妙二。

 結束段,是華彩性質的刮奏,由A徵調轉D宮調,結束在屬調上,有曲終意未盡之美,其妙三。

 樂曲的第壹段,*** 47 小節,運用變拍子。從容有序,充滿期待。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值得註意的是:樂曲第壹段的後半部分,采用模進的手法,有著槳起槳落的視覺效果。

 樂曲的第二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第壹段,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沈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漸快。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民蕩槳歸舟前的急切之情。

 第三段,離家越來越近,承載著豐收喜悅的幸福歸舟,穩穩的靠岸。

 作者簡介

 金灼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清末庠生,臨清市金郝莊人。古箏演奏家。生前歷任山東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和山東藝專(今山東藝術學院)古箏教授。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聲純韻正,運指方面“肉甲並用”,效果則“重而不燥,輕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斷而似連,剛柔相濟,清濁協調”。在點、按、吟、揉方面均具獨到,為同行所青睞。

 婁樹華(1907—1952)箏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師從河南魏子猷學箏。1935、1936年隨中國音樂旅行團赴歐洲各國介紹中國箏藝術。同年錄制《天下大同》、《關雎》等箏獨奏樂曲唱片。婁樹華多年從事箏的教學工作,曾改變箏曲的傳統工尺譜記譜方法,以便於按譜演奏。編有箏練習曲21首及《箏曲選集》,《漁舟唱晚》創作於1938年——1939年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