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焚膏繼晷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壹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壹輩子在仕途中浮沈不定,頗有失誌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進學解》中,國子先生(韓愈自稱)訓誨他的學生要勤奮學習,才能有成就。
學生質疑他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結果卻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2、程門立雪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遊酢壹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壹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壹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3、圓木警枕
司馬光從小到老,壹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壹架木板床,壹條粗布被子,壹個圓木枕頭。為什麽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困倦的時候,壹睡就是壹大覺。
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壹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壹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4、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壹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壹個辦法,他找來壹根繩子,壹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壹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壹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壹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註,即使有雄心壯誌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壹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5、囊螢映雪
壹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壹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夏天的壹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壹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壹閃壹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壹起,不就成為壹盞燈了嗎?
於是,他去找了壹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麽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壹把來當作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