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 賞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 賞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七組的壹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壹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淩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誌向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誌向。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壹起的好文章。

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壹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淩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誌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誌向。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先寫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接著寫周恩來在租界裏親眼看到壹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然後寫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後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系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誌向。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上文寫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是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系起來,他不願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願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淩,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鬥。與其他同學的誌向對比著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立下大誌,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遠大誌向。

從租界地回來以後,周恩來想的和我們壹樣!所以,當“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請問諸生為什麽而讀書”時,周恩來說出了他經過深思熟慮過的遠大誌向。此時此刻,少年周恩來就在我們身邊,他聽了魏校長的問話,他清晰又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壹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著如此胸懷和抱負,魏校長聽了也不敢相信,當魏校長再次訪問的時候,少年周恩來便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讓我們再次高聲齊讀少年周恩來這個震憾了所有在場的人,同樣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誌存高遠,心系祖國。新中國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像周恩來壹樣有宏大誌向的人物,我們的祖國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國的經濟才得以騰飛,國家才得以繁榮!同學們,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應該為國家的富強而學習和讀書!應該像周恩來壹樣,為中華的繁榮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