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公開課教案設計
《落華生》散文是中國現代作家許地山的作品。這是壹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壹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壹家人收獲花生的情景,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設計理念:
1.探究學習。強調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探究,自己體驗,在探究中獲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重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發揮群體中每個成員的作用,通過合作學習,加深理解,加深體驗。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解決重點問題。
3.情感體驗。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參與和情緒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體會到探究和發現的快樂。
第壹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的詞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明確文章的中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及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課前談話。
壹、導入。
師:今天我們***同學習壹篇新課文──《落花生》。教師板書課題。
?落花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花生。花生為什麽又叫?落花生?呢?妳們查資料了嗎?生簡要回答。
教師出示花生成長的圖片,邊出示邊簡單講解。現在妳知道花生為什麽叫?落花生?了吧。
評析:對於城市的孩子而言,單靠講解很難講清楚花生的成長過程,教師借助在網上查到的圖片使學生壹目了然。尊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把握了兒童的心理特點。
二、看音像資料,整體感知課文。
師:我們知道了花生為什麽叫?落花生?。下面我們來看課文的音像資料。看了以後,妳來說說和預習時相比,有了什麽新的感受?
師:音像資料看完了,妳能說說妳的感受嗎?
評析:形象的整體感知,使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強調新感受,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
三、學習課文,解決問題,指導朗讀。
1.讀自然段,激勵發現問題。
師:我們看了音像資料,對課文有了壹定的了解。要想對課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資料還不夠,我們還要自己讀書。
教師出示學習建議:自由讀課文,看能不能讀懂每個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了解讀書情況。
師:下面誰來說說妳讀懂了哪個自然段?讀懂哪壹個就說哪壹個。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
師:大家讀書的時候發現問題了嗎?妳發現了什麽問題?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通過自己讀書讀懂了不少自然段 ,還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還發現了不少問題。同學們很會讀書!不過,我們發現問題還只是完成了學習的壹半,我們還要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怎樣解決呢?
師:我覺得同學們應該相信自己,我們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決?好不好?
2.讀句子、詞語、標點符號,自己解決問題。
師:既然大家都同意,我們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
教師出示學習建議: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通過讀懂每個句子、每個詞語、每個標點符號,看能不能自己解決不懂的問題。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觀察讀書情況。
師:通過自己讀書,解決了什麽問題?學生簡單匯報讀書所得。
師:看來我們是應該相信自己的!
師:還有沒解決的問題嗎?是什麽問題?有沒有同學解決了這個問題?
師:大家通過讀書解決了不少問題,讀書更加深入了,可是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怎麽辦?
評析:從整篇課文到自然段,再到詞、句、點,遵循了從整體到部分的規律,把學生的理解不斷引向深入,體現了學生不斷的探究過程,並且使學生感悟到讀書的方法,在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學習。
3.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
教師用課件出示學習建議:1、小組合作。借助課文和查閱的資料解決不懂的問題,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2、匯報時,可以把妳們的理解說出來。把還沒解決的問題寫在紙條上。
教師補充說明: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就合作解決這些問題,本小組解決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別的小組交流,當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為我也是這個學習群體的壹員。如果本小組的問題都解決了,就把妳們認為好的段落、句子讀好,爭取能讀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由學習,教師參與學習。
4.全班交流合作,解決問題,指導朗讀。
(1)匯報交流合作所得。
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解決了哪些問題,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們就來交流我們的學習成果。哪個組能說說妳們解決了什麽問題。
師:匯報自己的讀書所得是壹種學習,耐心的聽取別人的見解,從別人的見解中受到啟發也是壹種學習。
匯報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解決了什麽問題?怎樣解決的?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妳有什麽收獲?等方面來表達。還引導學生把理解的讀出來,看其他同學受到了什麽啟發?
教師積極引導和評價,對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師理解的方式滲透,如:a、妳是這樣理解的,老師替妳解釋壹下,妳看對不對?b、妳是這樣理解的,我能不能說說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聽懂了,我能不能說壹說?d、聽了大家的發言,老師對這裏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讓老師也說說理解和體會?e、他朗讀的真好,老師好像聽出了?f、他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了,我們能不能也讀壹讀,看能不能和他讀得壹樣好。
對於學生的讀,可以這樣引導:?妳覺得怎樣才能把這壹句或壹段讀好?學生回答。
師:?妳就這樣讀給大家聽壹聽?我們就來聽聽他讀的,看我們能不能聽出他的.理解。?
師:同學們,妳們肯定還解決了不少問題,我們不能壹壹匯報了。這裏還有壹些同學提出的問題,我們來***同解決這些問題,怎麽樣?
(2) 出示問題,全班討論。
師:下面老師把大家沒有解決的問題出示出來,我們壹起來解決。
這壹部分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學生互相啟發和討論為主,教師作為壹個合作者,積極參與,教師作用和匯報讀書時基本相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爭論,也可以質疑。
對善於學習的學生及時給與激勵和評價,教師始終欣賞和參與學生學習。文中含義深刻的話學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師就用課件出示許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讓學生讀原著,幫助學生理解。學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師用自己滲透的方式給學生講解。
評析: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
四、自由評價。
1.師:我們來回顧壹下這節課。這節課我們自己讀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壹家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談花生,知道父親談花生主要是告訴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談花生也就是在談人生。
師:我們仿照?實話實說?,每人說壹句自己最想說的話,可以說說課文,可以談談作者,可以說說我們今天的***同學習。學生自由表達。
2.教師出示自己的體會:姐弟種花生,居然收獲豐。父親巧教誨,影響?我?壹生。老師學習了這篇文章,感覺課文語言樸實,簡直就像壹首樸實的小詩。這是老師的感受,同學們讀了老師的感受,妳們肯定還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評析:這個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
五、布置作業。
師:妳們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看老師留給妳們的作業。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壹篇讀後感;
2.讀許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師推薦書──《空山靈雨》《春的林野》,網址印在發給學生的資料上);
3.搜集整理許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跡,寫出妳的評價文章。(當然這個作業,可以用壹學期,也可以用更長時間)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壹項或兩項作業。
評析:課後作業的設計,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選擇作業。作業的布置,使壹節課的研究更加深入,學生獲得的體驗,可以通過研究不斷加深,學生感悟的學習方法可以不斷得到驗證和運用。把學生的學習真正拓展到課外,達到校內外溝通的目的。
總評:這篇教學設計幾乎沒有涉及到文章中的具體內容,跟傳統意義的教案相比,有很大區別。原因是學生有很多問題,不可能壹壹列出,再就是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問題。教師只有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了然與胸,並且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才能從容應對。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由讀書,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事先不設計具體的問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解決,體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新型的關系,教師是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教師和學生都能通過學習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試圖體現學生的探究過程,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讓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中,感悟文章,感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的樂趣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整個教學設計,教師都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位置,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認識。對於學生理解不到位,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用談自己理解的方式滲透給學生,有時用自己的理解啟發學生,使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積極投入的學習。教師還用自己查閱的資料和許地山的原著等引導學生學習,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資源,讓學生感悟到學習語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