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三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三篇)

#二年級# 導語數學是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它是壹門古老而嶄新的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學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三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壹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壹、分類聯想,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知識並不復雜,更多的是和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常識性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可以按照不同的章節知識進行分類,然後有針對性地采用聯想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建立充分的認識,使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記憶。這樣壹來,不但能夠在壹定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而且能夠讓他們逐漸認識到各類知識同我們的生活之間的關系,促使其對這壹學科建立正確的認知,同時還能從本質上降低小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強他們對數學的好感。

 例如:在講授二年級數學上冊“2~6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時,我並沒有先讓學生對口訣進行背誦,而是采用壹系列聯想的方式,幫助他們建立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壹只小白兔可以拔5個紅蘿蔔,用乘法表示就是1×5=5,我們可以這樣記壹五得五;當有兩只兔子時,每只可以拔5個就是5+5=10,也可以看作2×5=10,二五壹十……這樣之後,我再讓學生進行識記,發現他們很快並正確地完成了“5的乘法口訣”的背誦任務,而且學生從中找到了規律,在後續的乘法教學中只需要我進行簡單的引導,他們就可以快速地理解並進行識記。

 二、過程分析,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雖然多數以簡單的計算為主,在很多成人看來這些計算過程並沒有什麽可以講解的,但是小學生由於個人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並不明白為何要進行“加”或者“減”,更不知道怎樣找自己計算當中的錯誤。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小學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根據具體的問題對其過程進行介紹或者分析,進而幫助學生建立紮實、牢固的基礎,走好培養和鍛煉他們數學思維的第壹步。

 例如:在講授“100以內的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有這樣壹道應用類的題目:小朋友們壹起玩拍球的遊戲,其中小明、小華、小芳、小強分別拍了34、41、45、39個。問:小明比小華少拍多少個?學生要想正確解答這道題目就需要理解當中“少”的含義,並且會計算兩位數的減法。因此,我就從這兩個方向入手,對此題的計算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地讀懂和理解題意,然後用列豎式的方式詳細介紹了41-34的計算步驟,進而引導他們掌握數學問題的分析過程,並借此鍛煉了其思維能力。

 三、以問導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講述式”的授課方式難以使其長時間集中註意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他們的這些特點和具體的課程內容,用小問題的形式來引發其進行不斷的思考。這樣不但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發展,而且可以吸引他們的目光,使其更加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正常教學。

 例如:在講解二年級數學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認清除法計算的本質,我以問題的形式對他們進行了引導:老師這裏有12根鉛筆,每三根壹組,可以分成多少組呢?會不會有剩余呢?學生齊聲答:“四組。”我問:“如何列式計算呢?”生答:“12÷3=4。”緊接著,我在黑板上列出了豎式,讓學生分辨哪些是被除數、除數以及商,並且提問:“存在余數嗎?”他們答:“沒有,12正好能夠除完。”我又問:“如果是13根鉛筆呢?”學生在稿紙上按我在黑板上列的豎式進行了演算,答:“還是可以分成4組,但會剩余1根。”通過這種將實際情況和小問題結合的導學方式,不但讓小學生學會了“有余數的除法”,而且通過和整除的對比,使他們認識到了產生余數的原因,進而引導其今後正確地進行除法的計算,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二年級學生已入學壹年,有了壹定的學習習慣的基礎,但由於年齡特點,在數學學習上容易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壹、註意力方面:學生年齡小,有意識的註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長,壹節課40分鐘,很難堅持到底,往往聽了壹半就思想就開起了小差,或東張西望,隨意說話,或小動作不停。

 二、聽講方面:不能傾聽是許多低年級學生的通病。但學生的自我表現欲較強,往往壹句話還沒有來得及聽完整,壹知半解時便搶著回答,聽不進老師的建議和其他同學的發言。本文由壹起去留學我整理,轉載自壹起去留學

 三、看和寫的方面:粗心馬虎,經常把題看不完整、把數左右看顛倒或上下看錯行、把運算符號看錯,或把圖看不全面。寫的時候精力不夠集中,算對的卻抄錯,書寫不認真,書面不整潔,寫完不檢查。

 四、想的'方面:二年級學生思維發展還不全面,沒有系統性,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遇到需要邏輯思維或考察空間想象能力的問題,思維跟不上,腦子裏轉不過來彎,便會不知所措,應付塞責。

 五、語言方面:由於生活經驗和積累的詞匯少,語言單調、直白,即使明白了算理,口頭表達時也常常說不清、道不明。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學生常見的不足,我認為培養小學二年級學生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壹、註意力方面:針對學生的註意力不夠持久,教師應從課堂教學設計著手,多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能夠吸引學生註意力的情境,將數學活動與遊戲、童話有機結合起來,時不時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師適時的表揚、鼓勵與肯定,調動起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能靠學生自主探索找到答案的,教師要放手給學生,不包辦代替,讓他們去嘗試、體驗,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這樣,定能解決學生註意力不夠集中的問題。

 二、聽講方面:傾聽是學生重要的學習素養,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最會傾聽的人,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還要從幾個方面來抓。

 1、讓學生“心靜”:剛上課的壹兩分鐘內,學生的心還處於課間玩耍的興奮狀態,要讓學生在這壹時間內調整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上課,才能做到聚精會神。各科老師可以配合好訓練學生養成壹下課先準備下節課要用的學習用品,然後再去活動的習慣,上課伊始,在學生異常興奮的狀態下,教師說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節奏地拍兩下手,學生跟著齊拍三下,然後坐好。

 2、讓學生“耳聰”:要做到“耳聰”,必須聽得進,記得住。因此,每節課的重點內容可以讓學生復述老師的講話或學生的發言,還可以經常做壹些聽算練習,培養學生的聽覺註意力。

 3、讓學生“會神”:要想回神,就得聽懂,學生光是聽,不動腦筋思考,等於沒聽,課堂上應註意引導學生聽完別人的發言後說說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別人的發言好在哪兒,錯在哪兒,或者哪兒需要補充。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新課標時代的到來,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執教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將是我們新課改的主攻方向。希望各位小學數學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設立情境、課堂調控、營造課堂氛圍等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效果。下文便對相關問題加以探討。

 壹、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壹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就是情境教學。例如,筆者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首先在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創立了教學情境:“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知識,那麽現在老師將三角形的壹條邊去掉,它還是三角形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角”,而後將《角的初步認識》引入教學正題。

 二、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擅長利用、開發教學資源,並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即時、多元化的評價。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建議廣大小學二年級教師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知識體系;靈活處理使用教材。另外,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樣化的鼓勵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堂氛圍的有效性

 1、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興趣是的老師,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質量十分有益,教師在課堂應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發言,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在快樂中收獲知識。教師應著力改變師生“不平等”的教學關系,促使師生平等的交流溝通,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講練結合。新課標壹直強調要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故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教學方面,而忽視了練習對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性。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設置課堂練習、課後作業。通過講練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等方式,成為壹名優秀的高素質、高能力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方面還有很大的有待進步的空間,期待中國未來的小學教學教育改革可以取得顯著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