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奮好學,只有好學者,才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裏獵取到真智才學,只有真正勤奮的人才能克服困難,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物的行為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壹、先天性行為
1)概念:是動物生來就有的,不依賴於個體生活的 經驗 ,通過遺傳、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行為,又叫本能行為。
2)特點:1所有動物都具有先天性行為,2是動物出生後每壹次遇到的某壹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應。
3)舉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雞撫育小貓,哺乳動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動物的後天學習行為:
1)概念:動物在後天生活過程中,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後天學習行為。如鸚鵡學舌,小狗算數,猴做花樣表演。
2)意義:使動物對環境的改變作出有利於生存的反應。
3)特點:
1、大多數動物都具有學習行為,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為有較大的差異。
2、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壹種習慣化,當同壹刺激重復發生和連續多次作用於壹只動物時,該動物對這壹刺激的反應就逐漸減弱直到消失。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制成圖,這樣就形成壹個金字塔圖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輸入能量)。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渠道 :沿食物鏈的營養級依次傳遞(轉移能量)
2、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三個去處是:呼吸消耗,下壹營養級同化,分解者分解。對於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並且可以認為,壹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壹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於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3、特點:傳遞方向: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從前壹營養級流向後壹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傳遞效率: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
4、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計算規則:消耗最少要選擇食物鏈最短和傳遞效率20%,消耗最多要選擇食物鏈最長和傳遞效率最小10%。
5、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裏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的生態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6、碳循環: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的。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死後的屍體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特點:隨大氣環流在全球範圍內運動,所以碳循環帶有全球性。
7、溫室效應是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
8、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是逐級遞減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復出現,循環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壹整體。
鳥
1、鳥的種類很多,是脊椎動物中數量僅次於魚的壹個類群。
2、除了鴕鳥、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以外,絕大多數鳥都是善於飛行的。
3、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有哪些呢?P33圖
(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2)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翼上生有幾排大型羽毛
(3)骨骼輕、薄、堅固,減少體重;胸骨上有龍骨突;胸肌發達。
(4)視覺發達,有的能在飛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體外,減輕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輔助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恒定。
4、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
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 恒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擴大了動物的分布範圍。
5、鳥產卵繁殖後代,卵表面有堅硬的卵殼,起保護作用。
6、鳥的主要特征: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哺乳動物
代表動物:鯨(不是魚)、猴、蝙蝠、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體表被毛:除了鯨等少數水生種類的體毛退化以外,哺乳動物的體表都被毛。體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可以維持恒定的體溫,是恒溫動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3)牙齒撕咬、切斷和咀嚼食物。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的攝取食物能力,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圖
(4)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2、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家畜是由野生動物馴養而來的,是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2)野生動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導盲犬、警犬、軍馬等是人類得力的助手。(4)哺乳動物對人類的困擾:鼠類對農、林、牧業造成危害,還會傳播疾病。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壹節 動物的運動
1、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稱為骨骼肌。
2、關節的組成: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腔(滑夜減少摩擦、關節軟骨減少摩擦)、關節囊(牢固)
3、肌肉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P44圖
4、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實例:屈肘動作(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動作(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5、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要的能量,有賴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的配合。
6、哺乳動物主要靠四肢支撐身體,骨在骨骼肌的牽拉下圍繞著關節運動,從而完成各種動作,有很強的運動能力,這樣有利於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後代。
7、動物的運動方式千差萬別:水螅固著在水草上,很少移動身體;蝸牛靠肉質足緩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沒有骨骼,只能緩慢蠕動;蝗蟲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能跳躍和飛行;家鴿與飛行的肌肉發達,有輕而堅固的骨骼,飛行速度快,飛行距離遠。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知識點最新
★ 2022年生物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初二生物上冊期末復習知識點
★ 2021初二生物上冊復習提綱
★ 初二生物的知識點總結
★ 生物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 2021生物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 初二生物考試知識點總結2021
★ 初二生物的知識點
★ 八年級生物知識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