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習導入階段,通過出示學生攜帶的水杯和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壹摸、比壹比,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壹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壹個什麽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壹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征,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壹些不足:
? 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學生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系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