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譯文:
清晨來到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朝陽照著高高的山林。
清雅的竹林小道通向幽靜的深處,素樸的禪房掩映在繁花茂林中。
明麗的山色讓鳥兒歡悅飛舞,澄澈的潭水令人心靜神清。
此時此刻唯覺四周壹片沈寂,只有鐘磬悠揚響在耳邊。
賞析:
開篇點題,直入古寺。此聯不但前後句對仗,而且句內亦對仗。先是遠景,寫禪房周圍的環境。旭日東升,金紅色的陽光照著寺院,灑向山林,寺院與山林都籠罩在朝陽之中,古老的寺院,清晨的美景,愉悅的心情融為壹體,令人心曠神怡。
下聯點出“後禪院”,“幽”和“深”尤為重要。禪院不是直接暴露在眼前,而是沿著壹條彎曲的幽深小路走去。壹排禪房在蔥蘢的花木中顯現,花香四溢,幽靜迷人,壹幅美不勝收的畫面豁然眼前。“曲徑通幽”的成語由此得出,它不僅是壹個成語,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最常運用美學之法。大文豪歐陽修特別推崇這句的不對仗的頷聯,稱“造意者唯難工也”,真是渾然天成至極。難怪《紅樓夢》中寶玉“曲徑通幽”的題額及壹番見解,讓平時嫌他“臟了自己的門和地”的賈政都少有地給了他好臉色和笑臉。
再往前走,也就是頸聯,亦是精美的警句。上下句都是動詞連接兩個名詞,讓本來的順序“山光使鳥性樂”和“潭影使人心空”更加靈動優美,更具有跳動性和節奏美。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日光照林,潭水清澈,本來也屬正常,但是它們能讓鳥愉悅,能讓人出塵,意境頓然生動鮮活。試想:藍天白雲,繁花蔥林,小鳥歡舞,潭影空明,人的心裏怎能不被凈化,被洗滌,遠離凡塵,回歸自然的本真主導了妳的靈魂,這就是禪院的魅力,也是佛家的魅力。鳥性,人性,佛性完全融為壹體。
尾聯以動襯靜,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有異曲同工之妙。營造了壹個寂靜的世界,“萬籟俱寂”由此而來。承接上聯,人在上面的環境中已經雜念全無,那麽就在裊裊鐘罄的引領下,進入壹個純凈空靈的佛教世界吧。自然界的聲音還在,只是人的耳中唯有佛音罷了。
作者簡介:
常健 生卒年(705-765?),籍貫皆不詳。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其詩長於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趣清幽。
逸事:
唐朝時有壹個叫趙嘏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有壹次,常健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壹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麽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趙嘏後來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