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②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瀦③為大池,又東註於若耶之溪④,又東北入
於湖。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鑒;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⑤白野公恒來遊,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選自《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註釋①石罅( xià):石頭縫隙。②浸:漸漸地。③瀦(zhū):(水)積聚。④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省紹興市南若耶山下。相傳西施曾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⑤秘書
卿:秘書監的長官。
閱讀提示
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劉基(字伯溫)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紹興)經平水遊覽會稽山水,寫了壹組遊記,選文是其中壹篇的節選。
選文主要寫活水源名字的由來。作者按照觀察順序,依次寫了泉水的源頭及流經路線:始出石罅——浸為小渠——溢而西南流(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瀦為大池)——又東註於若耶之溪——又東北入於湖。在描寫過程中,作者始終抓住壹個“活”字描寫水,不僅描寫了水的清澈見底、奔流不息,還為我們展示了壹個由“活水”帶來的生機勃勃的世界。
參考譯文
有壹股泉水,它壹開始從石頭縫隙裏流出來,細細地流尚,冬天暖而夏天涼。漸漸地流成壹條小渠,冬夏季節都不幹涸,小渠滿了之後向西南流去,於是貼著沙土緩緩地流淌,旁邊出現了四個小池,向東壹直到達山麓,積聚為大池,又向東流淌註入若耶溪,然後向東北流入湖中。它開始是小渠時,水深不超過壹尺,並且清澈得可以照出人影;俯視泉水時,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倒映在水底。所以秘書卿白野公經常來遊玩,整天坐在水旁,給這泉水起名叫“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