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常識大全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
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1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裏。
3、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壹次取得了支配壹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裏,生活著壹批被稱作 “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征。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壹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壹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裏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壹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壹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
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
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
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17、夏朝最後壹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
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有很大的發展。
商朝後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壹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壹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
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
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
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壹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
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
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壹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
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
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誌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妳忘了殺父之仇了麽?”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妳忘了亡國的恥辱麽?”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裏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註意“物極必反”, 還要註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壹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
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壹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末期壹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
2.初中歷史知識大全
初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人類在材料領域進入到鋼鐵時代。
電氣化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誌著現代工業的崛起。 七、第壹次世界大戰 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圖 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 2、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嚴重後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 “三國協約”。
正是這兩個軍事集團之間的爭鬥釀成了第壹次世界大戰。 3 知道薩拉熱窩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在薩拉熱窩舉行的壹次軍事演習,被塞爾維亞秘密組織成員普林西普槍擊而亡,史稱“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成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5 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壹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北:九上P107 凡爾登戰役是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殘酷的戰役。整個戰役中雙方先後投入近百萬人,激戰數月,結果法軍成功地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凡爾登戰役是第壹次世界大戰中傷亡最多的戰役之壹,其中法軍傷亡46萬人,德軍傷亡30萬人,***傷亡70多萬人,歷史上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用以形容戰爭的殘酷性。 第壹次世界大戰歷時4年零3個月,參加這場世界大戰的***有33個國家,15億人口卷入了戰爭。
戰火燃遍了歐、亞、非三大洲,雙方軍隊***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人受傷,大戰中雙方***支出戰費2084億美元。 八、科學與思想文化 1.牛頓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國科學家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創造性地建立起經典力學的完整體系——牛頓力學,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2.達爾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著有《物種起源》。
完整地確立了生物進化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第壹次把生物學放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科學和社會領域引發了壹場革命,同時也為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3.愛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奧匈、意 英、法、俄 北:九上P121 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相對論。 4.伏爾泰的基本主張 北:九上P115 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壹,他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臸臸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
5.托爾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壹,他的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響曲》 世 界 現 代 史 部 分 (九年級下) 壹、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了解世界歷史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歷10月)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列寧領導的蘇維埃 *** ——人民委員會成立,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2.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寧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它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會戰勝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和約主要內容有:(1)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2)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
(3)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臸。(4)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主要內容有:尊重中國 *** 和獨立及領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國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
公約打擊了日本獨占中國的計劃,但沒有列入中國取消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關稅自主等要求,從而為列強***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 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實行“新政”。《全國工業復興法》是整個新政的核心和基礎。
《全國工業復興法》主要內容:規定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和工作日時數,規定工人具有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資本家必須接受的最高工作時數和應付工資額。 “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壹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 *** 大規模幹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壹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 1.了解慕尼黑會議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並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協議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方應於十天之內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英法應對捷克斯。
3.中國歷史知識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
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裏。
3、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壹次取得了支配壹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裏,生活著壹批被稱作“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征。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壹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壹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裏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壹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壹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
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
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
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17、夏朝最後壹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
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有很大的發展。
商朝後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壹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壹個叫“周”的部落強盛起來。
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
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
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壹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
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
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壹般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
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
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誌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妳忘了殺父之仇了麽?”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妳忘了亡國的恥辱麽?”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裏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註意“物極必反”,還要註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壹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
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壹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末期壹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
4.初中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現在讀八年級了,我們的歷史書是川教版的,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壹樣,壹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壹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麽,為什麽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麽影響等等.所以壹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采取壹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壹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壹樣,可以總結歸納出壹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準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絡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壹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壹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壹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壹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壹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壹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壹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裏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壹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壹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系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壹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占中國領土臺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臺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 *** ,到清設臺灣府,從這壹系列事件中得出壹個結論: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壹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臺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占中國臺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臺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壹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壹內容的第壹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壹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壹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壹些人物的特征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詞組,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