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事跡改編的寓言故事。
故事內容: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壹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
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裏,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
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壹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裏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裏面,用針灸可以治好;
病在腸胃裏,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裏,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裏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這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壹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正視問題,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擴展資料:
這篇故事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壹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
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壹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於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
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