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雜貨店裏的數字——貨物統計
“商店”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壹個角色區,孩子們可以在裏邊開展有趣的買賣活動。但是,對於小班、中班的孩子來說,可能進行簡單的“假裝裝買東西”就可以,商品的合理定價、貨物數量的統計活動相對較少。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要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大班幼兒已經有了基本的數量統計的能力,他們在壹日活動中也喜歡數壹數不同種類的物品的數量。
“1、2、3,我記得我們店裏有4個鉛筆盒呀,怎麽少了壹個呢?”孩子們正玩的開心,細心的碩碩卻發現鉛筆盒的數量不對。
“我記得就是有3個呀。”恩希說道。
“是不是讓娃娃家的小朋友買走了呢?”孩子們開始猜測著。
“要是壹開始就知道這些東西的數量就好了。”碩碩皺著眉頭說道。
“碩碩這個主意真不錯,要不們做壹個貨物統計單吧。”
“貨物統計單?就是來統計貨物的數量的?”恩希說。
所以,孩子們開始每天來到雜貨店的第壹時間就是點數、統計不同商品的數量,以及當天每種商品的銷售數量。為什麽要進行這些數量的統計呢?回歸到生活,師幼在活動區講評時間進行了交流討論,比如,貨物總量與售出數量的統計可以知道當日是否有貨物丟失,貨物的銷售量如何,對於銷售量壹般的商品可以采取壹定的措施促進銷售,如打折、改進商品質量等。
二、天平上的數字——感知物體的重量與數量的關系
“這個我認識,叫做天平!”
孩子們對娜娜拿來的天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操作。因為孩子們在生活中通過實物、圖片等方式對天平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在操作天平時是比較熟練的。
活動區時間,恩希開始操作天平。“左邊放上壹個貝殼,右邊放上雪花片,1個、2個、3個…”恩希仔細觀察著天平的變化,天平壹會兒向左傾斜,壹會兒向右傾斜…”
洋洋也被吸引了過來,“右邊重了重了!拿掉壹個雪花片吧。“
“哎!好像可以了,等會兒,等它平衡。”
孩子們邊操作、變觀察、邊記錄。
“1個貝殼=10個雪花片。”恩希把實驗結果記錄了下來。
“讓我來試試,這裏房2個貝殼,這裏放壹個貝殼再放雪花片,1、2、3、…”
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操作中感知物體的重量與數量的關系。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
當然,孩子們還利用“數字”在自然角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比如水培植物高度的變化、葉子數量的變化;比如搭建去的孩子們用卷尺測量出建築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再比如孩子們還從有趣的繪本?了解到數字可以變成不同的道具幫助人們解決問題。
原來,數字的作用可真大呀~ 原來,數字真的可以作為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工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