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名句填空(186分,每空1分)
1.吳均在《與朱元恩書》中描寫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作者發表議論,流露出對鄙視名利、愛慕自然、歸隱避世的高潔誌趣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語句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潔,簞瓢屢空,晏如也。”文中與“不慕榮利”相呼應的評論性贊語是“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文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對我們讀書學習很有啟示.
3.韓愈《馬說》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文中描寫“千裏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乎,駢死於槽櫪之間!”寫出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馬者 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寫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人們常用“千裏馬”來比喻人才,用“伯樂”比喻發現人才的人。懷才不遇的人時常感嘆的兩句話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4.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自己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有關刻苦讀書的故事還有:“程門立雪、囊螢夜讀、鑿壁借光、懸梁刺股、孫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讀”。
5、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表達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斷湧現的理趣,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詩句是:“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內心的憤懣不平的詩句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6.杜牧的《赤壁》壹詩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過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寫國破家亡悲哀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表明文天祥誓死報國的崇高的愛國情懷與堅貞的民族氣節(表明作者忠心不改,大義凜然、舍生取義)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壹詞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表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詞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隔千裏兮***明月”演化而來的,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願,表達詞人對親人的懷念、祝願和慰藉的詞句是“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直接寫明月的句子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表達作者想逃避現實,又擔心恐懼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9.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暗示潼關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句子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用“聚”和“怒”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詩的主旨,表達詩人憂民思想。
10.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魚無憂無慮的樣子的句子有:“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反映作者心境感傷的句子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11.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描寫嶽陽樓大觀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寫遷客騷人以物悲的句子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以物喜的句子是“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文中動靜結合,描寫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敘述騰子京政績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後被用來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蓬勃發展。文中“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與“退”分別指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人民公仆要像範仲淹壹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
12.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名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描繪山間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描寫四時變幻之景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13.袁宏道在《滿井遊記》中寫雪後初晴的水之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之景:“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4.《飲酒》中表達陶淵明隱居生活的閑適、超凡脫俗(體現作者愛菊)的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幹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點晴之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傳達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人生感悟。
15.李白的《行路難》中表達詩人終將沖出苦悶,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壹天會實現的情懷的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中,表明詩人的政治出路全初權貴堵塞的詩句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暗用典故的詩句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16.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憂國憂民,扶濟蒼生的偉大抱負。
17.邊塞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名句是“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從視覺角度,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詩句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沙漠冰封、愁雲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詩人借“愁雲”來暗示對友人離別的擔憂。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寫法意境有同工之妙。
18.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被譽為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後代甘於自我獻身的千古佳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李商隱在《無題》中抒寫愛情忠貞,表達無私奉獻精神的句子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19、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率。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表達了真摯的惜別之情,成為寫離愁的名句。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高適在《別董大》中用““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安慰朋友;王勃更是樂觀,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寄語遠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20.《登出州臺歌》表達陳子昂懷才不遇,詩句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21.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表達曠達胸襟的句子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寫“愁”的名句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在《相見歡》中用比喻寫“愁”的名句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已亥雜詩》
22. 51.《早春呈水帝張十八員外》中韓愈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出了春雨的珍貴,春草初出的情態。
23.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哲理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與王之渙的“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24.棄辛疾的《清平樂,村居》寫人間親情句子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25、對勸學的名聯:①勤能補拙,學可醫愚。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③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④歐陽修與民同樂,範仲淹先憂後樂《嶽陽樓記》
26、“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朝趙翼的詩歌《論詩》,在這首詩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風騷”原來是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
人教版八下古文系統復習
《與朱元思書》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壹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壹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壹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壹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7)急湍:急流的水(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壹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15)經倫:籌劃、治理。(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壹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沈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壹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壹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 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誌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壹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壹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征):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壹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5.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誌趣和情懷。(4分)
(1)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2)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3)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
6、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對偶句)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壹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壹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7、重點句翻譯。
①風煙俱凈,天山***色。----煙霧全部消散盡凈,晴空和青山呈現同樣顏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湧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 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8、欣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9、中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也是本文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討論。“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裏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裏的山“奇”在何處?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簡直是壹只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
《五柳先生傳》(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陶淵明)
1、文學常識:陶淵明: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五柳先生傳》出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桃花源記〉〉,詩有《飲酒》《〈歸園田居〉其三》
2、 人物欣賞:(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
(2)從三方面描寫其形象的:壹是: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二是:誌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壹方面他逃避現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4)本文與,《醉翁亭記》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麽不同?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自得其樂,並忘卻榮辱得失。
醉翁:借飲酒助山水遊樂之興。是與民同樂。
3、名句及成語:(1)不求甚解:現指: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壹字壹句上過分下功夫。
(2)不戚戚於貧,不汲汲於富貴。意思:不為貧而憂慮,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4、 重點實詞:會意: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意旨)親舊:親戚、朋友。 造飲:到、往。到別人家裏去喝酒。期:希望,願望。 環堵:周圍環著四堵墻。 蕭然:冷冷清清的樣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打補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戚戚:憂愁的樣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茲若人:此人。儔:朋友,伴侶。 觴:酒杯。嗜:愛好,喜歡。
5、 重點句子翻譯:(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到別人家裏去喝酒,壹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壹定喝醉。
(3)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讀書,但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壹字壹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誌趣。
(5)銜觴賦詩,以樂其誌:壹邊喝酒壹邊做詩,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快樂。
6、理解背誦:《五柳先生傳》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誌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並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壹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於貧我是豬,我說臟話,不汲汲於富貴。
(4)文中描寫“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詩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馬說》韓愈
壹、作者作品:韓愈唐朝文學家。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裏的《雜說》。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2、本文寫法:托物寓意(借伯樂和千裏馬為喻,對統治者不能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s
3、本文段意:壹段:伯樂對於千裏馬的決定作用。二段: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三段:總結全文,寫食馬者的愚妄。
4、表明千裏馬與伯樂依賴關系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5、千裏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6、描寫千裏馬可悲命運的句子及作用: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作用: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
7、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或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8、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9、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馬也'的作用: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11伯樂、千裏馬、食馬者的比喻意義: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裏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12、《馬說》中寫伯樂對千裏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13、千裏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麽?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4、在《馬說》第三段中,作者認為對'千裏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馬者是怎樣的不認識千裏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馬說》中提出人才培養需要外在條件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17、《馬說》中描寫千裏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1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9、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裏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20、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裏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21、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是哪壹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送東陽馬生序》(明朝:宋濂)(閱讀課)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經叩問:求教。叩,問。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裏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禮愈)至:周到。(不敢出壹言以)復:這裏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夥食。(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3、理解背誦。
(1)為什麽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3)第壹、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麽?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壹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誌,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同體會。
(5)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麽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妳有什麽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壹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誌上進的動力。)
3、重點段翻譯。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裏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高大的屋子裏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麽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壹罷了,哪裏是別人的過失呢?
《醉翁亭記》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壹。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瑯琊(láng yá)飲少輒醉(zhé)
巖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林霏開:樹林裏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於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壹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裏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裏指老人。
雲歸而巖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壹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壹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壹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於心並寄托於酒。
(5)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7)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發,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8)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壹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呀!
(9)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遊人們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醉了能和他們壹塊快樂,醉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