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壹文的人物描寫極富典範性,在教學時我抓住人物描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訓練十分有效。
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壹頂小氈帽,頸上套壹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後,小組進行討論:“妳覺得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看出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他是壹個住在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他是壹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壹個能幹的人;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壹個十分健壯、可愛的農村孩子。學生認識到: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此時我拋磚引玉:“文中沒有寫出“我”的外貌,妳能根據“我”當時的年齡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嗎?”學生想象的積極性頓時高漲。“我頭戴皮帽子,腳穿小氈靴,臉又白又紅潤,口齒伶俐……”這時請學生有條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並寫下來。
讀寫結合起來,既使學生動口動手,又養成了讀寫的習慣,壹舉兩得,以點帶面,因小見大,讀寫融合,學生的寫作興趣得到培養。
我在教學《少年閏土》壹課即將結束時,給學生出示了壹段閏土長大後的外貌描寫,並問他們閏土為什麽會變成這樣?他們都沒答出來,我也沒給他們解答,只是告訴他們答案都在《故鄉》那本書中。
今天我仔細翻閱學生交上來的日記,有壹篇給了我不小的驚喜。這是張福桐寫的。她寫的是去新華書店買書的情景。當時是她媽媽陪她去的。到了書店,她翻看起了幼兒書籍,尋找自己要買的書。媽媽提醒她去看文學類的書籍,因為那裏才能找到她要的魯迅先生的《故鄉》壹書。開始她沒有找到,後來在媽***幫助下,在《魯迅小說集》裏找到了,便買下了。張福桐說她那壹天很高興,其實她哪裏知道比她高興的還有我------她的老師,確切地說應該是驚喜。沒想到,我提過的書,張福桐利用周末真的去買了。這讓我想起了我們教師常說的:“教師的每壹次微笑、每壹個細微的動作都會在不經意間給學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也要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利用機會去影響學生,去感化學生,去教育學生,使他們能做“真人”。我想,“有其教師,也必有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