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夜吳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3、《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國際勞動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是最先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制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盡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壹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裏,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十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最低工資標準)和享有選舉權(婦女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征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號。
第二年有2000人參加雙紐約市曼哈頓區的壹個婦女節集會。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 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壹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壹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樣每年的慶祝活動壹直持續到1913年。
1909年服裝女工發動總罷工,2至3萬襯衣女工為了長達13周的寒冬增加工資並改善工作條件而參加罷工。婦女工會同盟為被捕的罷工者提交保證金和大量的罷工基金。?
1910年8月26日-27日,在第二國際哥本哈根代表大會前夕克拉拉·蔡特金以國際婦女書記處書記身份主持召開了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全世界被剝削工人的國際團結早己成為壹個社會主義原則。德國社會主義政黨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有強大影響,黨內有諸多倡導女權者,包括像克拉拉·蔡特金這樣的領導人。
這次代表會議有17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代表了工會、社會主義政黨、職業女性俱樂部,還包括第壹次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的3位婦女。受到美國女工及其社會主義姐妹們行動的激勵,克拉拉·蔡特金起草了壹份《關於爭取婦女選舉權基本原則的決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