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故事: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壹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裏乘涼。他坐在壹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妳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鬥星。妳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壹起就像壹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麽,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鬥就翻了壹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壹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鬥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鬥星果然倒掛著,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鬥星為什麽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麽原因呢?天壹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壹個人關在書房裏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
他創立了“渾天說”,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制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壹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壹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壹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擴展資料:
張衡像他的祖父壹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省西安市壹帶)地區。
這壹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誌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盡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張衡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