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韓詩外傳》分別記載有孟母教子的傳說,三遷、斷織、殺豚、去妻四則故事廣為傳誦,有的故事婦孺皆知。抄錄於下;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這是“三遷擇鄰”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教育要重視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們思想純潔,有如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人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意誌不堅定,個性不定型,成長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明智的父母應該為子女營造適宜學習、成長的良好環境,盡量避免惡劣的社會風氣和庸俗的市儈習俗對他們的侵擾和腐蝕。不僅家長應該如此,政府主管部門和壹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如此。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諠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諠矣。
(《韓詩外傳》卷九第壹章)這是“斷織教子”的故事。當孩子荒廢學業,或趨向遊嬉乃至下流,父母及時予以教育,使其回到正道上來。孟母的教育方法是親情的感動和告誡。這個故事被許多戲曲和小說采用並加工,最有名的戲曲是“三娘教子”,寡母以織布養家,兒子逃學,寡母斷杼。杼是織布機的主要部件,掌控經緯的梭。割斷杼,表示再不能織布。這使兒子深切認識到母親終年終日的辛苦完全是希望教子成人,沒有了這個希望她何必活著?她不再織布,母子也都無法生活。這種血肉相連的親情自然會給孩子以深刻的激勵。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韓詩外傳》卷九第壹章)這是“殺豬取信”的故事。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教育的第壹要務是學做人,不然的話,秦檜狀元及第,汪精衛留洋歸來,卻做了漢奸國賊;法西斯的細菌戰有壹批技術專家,用科學技術殺人。從國家人民的利益來說,這些大奸大惡之有知識不如沒有知識,可以少壹些害人精。品德教育要從小抓起,據孩子們的理解能力,須以誠信為先。誠信,即不說謊,言出必行,是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父母是兒童實際上的最親近的教師、崇愛和模仿的榜樣。教導孩子做誠信的人,父母對孩子必須先做到。孟母就是這樣做的。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韓詩外傳》卷九第十七章)這是孟子“去妻”的故事。古人婚配較早,孟子大約十幾歲或二十歲結婚。有壹天孟子回家,看見妻子盤腿而坐(踞)。古時婦女在家必須尊敬尊長和丈夫,乃至在外人面前,是不能盤腿而坐的,認為這不合禮法。於是孟子稟告母親,說要去妻。“去”是休棄的意思。孟母問明實際情況以後,向孟子說:這不是妳妻違禮,而是妳違禮。因為按禮法,男子進家先要問誰在家,進廳堂要出聲,讓裏面的人知道有人進來,進入臥室,先向下看,讓室內的人有所準備。妳妻子是在臥室內盤腿獨坐的,妳進門、登堂、入室都沒有提示,“掩人不備”,是妳不合禮法而不是妳妻。孟子休妻的動議當然作罷。這個故事說明,孟母用禮法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導孟子,孟子也能接受教育並進行自我批評。所謂禮法,內容相當廣泛,其中包括社會通行的道德規範。古代男尊女卑,現在社會進步了,這壹類約束婦女的許多規則早就被破除了。道德隨時代而進步,新時代的道德規範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
以上四個故事,無載於信史,屬民間傳說性質,數千年相傳,我們仍可相信孟子從其母那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