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風俗有拜祖、蒸寒燕、插柳、踏青、詠詩等。
1、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壹。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2、蒸寒燕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壹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3、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4、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晉書》記載,每逢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到唐宋最為盛行。
5、詠詩
在寒食節時候,文人墨客們或者思念親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靈感頓生,或詩興大發等。據《全唐詩》記載裏有唐玄宗、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們來創作關於寒食節的詩詞,都豐富了文人的生活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