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意大利人阿奇布夏發明蒸汽壓力咖啡機的同時,也發展出了卡布奇諾咖啡。卡布奇諾是在意大利特濃的咖啡上,倒入以蒸汽發泡的牛奶。此時咖啡的顏色,就象卡布奇諾教會的修士在深褐色的外衣上覆上壹條頭巾壹樣,咖啡因此得名。
特濃咖啡的濃郁口味,配以潤滑的奶泡;頗有壹些汲精斂露的意味。撒上了肉桂粉的起沫牛奶,混以自下而上的意大利咖啡的香氣,新壹代咖啡族為此而行動不已。
壹種加入以同量的意大利咖啡和蒸汽泡沫牛奶相混合的意大利咖啡,這種咖啡的顏色就象卡布奇諾教會修士深褐色連兜帽壹樣,布奇諾咖啡因此而得名。傳統的卡布奇諾咖啡是三分之壹濃縮咖啡,三分之壹蒸汽牛奶和三分之壹泡沫牛奶。
它有壹種讓人無法抗拒的獨特魅力,起初聞起來時味道很香,第壹口喝下去時,可以感覺到大量奶泡的香甜和酥軟,第二口可以真正品嘗到咖啡豆原有的苦澀和濃郁,最後當味道停留在口中,妳又會覺得多了壹份香醇和雋永……壹種咖啡可以喝出多種不同的獨特味道,不覺得很神奇嗎?第壹口總讓人覺得苦澀中帶著酸味,大量的泡沫就像年輕人輕挑的生活,而泡沫的破滅和那壹點點的苦澀又像是夢想與現實的沖突。最後品嘗過生活的悲喜後,生命的香醇回甘卻又讓人陶醉…… 這就好像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壹般,在享受過童稚、美好的時光後,便要開始面對踏入成人世界的沖擊,真正嘗到人生的原味——除了甘甜之外,還有壹份苦澀。
卡布奇諾的由來
維也納人柯奇斯基(Fanz George Kolschitsky)是牛奶加咖啡的Cafe Latte創始人。
這兩種飲料均是咖啡和牛奶洐生出來,但卡布奇諾的來歷卻更有學問,壹直是歐美研究文字變遷的最佳體材。
Cappuccino此字的歷史:
創設於1525五年以後的聖芳濟教會(Capuchin)的修士都穿著褐色道袍,頭戴壹頂尖尖帽子,聖芳濟教會傳到意大利時,當地人覺得修士服飾很特殊,就給他們取個Cappuccino的名字,此字的意大利文是指僧侶所穿寬松長袍和小尖帽,源自意大利文“頭巾”即Cappuccio。
然而,老意愛喝咖啡,發覺濃縮咖啡、牛奶和奶泡混合後,顏色就像是修士所穿的深褐色道袍,於是靈機壹動,就給牛奶加咖啡又有尖尖奶泡的飲料,取名為卡布奇諾(Cappuccino)。英文最早使用此字的時間在1948年,當時舊金山壹篇報導率先介紹卡布奇諾飲料,壹直到壹九九0年以後,才成為世人耳熟能詳的咖啡飲料。應該可以這麽說Cappuccino咖啡這個字,源自聖芳濟教會(Capuchin)和意大利文頭巾(Cappucio),相信Cappuccino的原始造字者,做夢也沒料到僧侶的道袍最後會變成壹種咖啡飲料名稱。
卡布奇諾也和壹種猴名有關。非洲有壹種小猴子,頭頂上有壹撮黑色的錐狀毛發,很像聖芳濟教會道袍上的小尖帽,這種小猴子也因此被取名為Capuchin,此壹猴名最早被英國人使用的時間在1785年。Capuchin此字數百年後洐生成咖啡飲料名和猴子名稱,壹直是文字學者津津樂道的趣聞。
幹卡布奇諾與濕卡布奇諾
妳知道卡布奇諾可以幹喝也可以濕喝嗎?所謂幹卡布奇諾(Dry Cappuccino)是指奶泡較多,牛奶較少的調理法,喝起來咖啡味濃過奶香,適合重口味者飲用。到於濕卡布奇諾(Wet Cappuccino)則指奶泡較少,牛奶量較多的做法,奶香蓋過濃嗆的咖啡味,適合口味清淡者。
濕卡布奇諾的風味和時下流行的拿鐵差不多。壹般而言,卡布奇諾的口味比拿鐵來得重,如果您是重口味不妨點卡布奇諾或幹卡布奇諾,您如果不習慣濃嗆的咖啡味,可以點拿鐵或濕卡布奇諾。
卡布奇諾咖啡的制作
在意大利特濃咖啡的基礎上,加壹層厚厚的起沫的牛奶,就成了卡布奇諾。特濃咖啡的質量在牛奶和泡沫下會看不太出來,但它仍然是決定卡布奇諾口味的重要因素。把經過部分脫脂的牛奶倒入壹只壺中,然後用起沫器讓牛奶起沫、沖氣,並且讓牛奶不經過燃燒就可以象摜奶油壹樣均勻。盛卡布奇諾的咖啡杯應該是溫熱的不然倒入的牛奶泡沫會散開。平時可以將這些杯子放在咖啡機的頂部保溫。將牛奶和泡沫倒在特濃咖啡上面,自然形成了壹層,就好像把下面的咖啡包了起來。註意倒入沖泡好的意大利咖啡約五分滿,打過奶泡的熱牛奶倒至八分滿。最後可隨個人喜好,灑上少許再切成細丁的肉桂粉或巧克力粉,剩余的牛奶也可以壹起倒進去,這樣,壹杯美味的卡布奇諾就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