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中國偉人的事跡有哪些?

中國偉人的事跡有哪些?

古代中國有很多偉人,但近代的中國,也有很多偉人,他們用熱血和身軀,為我們打造出新中國,例如,鄧稼先。

壹、初入“原子彈門”

1958年,鄧稼先第壹次跨進我國核武器研制的殿堂時,眼前是壹片空白。除了從名牌大學裏分來的20多個畢業生外,他的手裏只有3本書。這些,就是他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全部財富。那壹年,他扛起了***和國核工業的重擔,年僅34歲。

鄧稼先與那群年輕人無比融洽,他雖然是掛著洋博士頭銜的領導,卻沒有壹點架子,年輕人都親切地管他叫“老鄧”。

每天,他都把這群年輕人組織起來,集體研讀核領域裏的“聖經”——3本原牌俄文書籍。這3本書分別是柯朗特的《超音帶與沖擊波》、澤爾多維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維森的《中子輸運原理》。其中《爆震物理》算得上是國內的孤本,是錢三強教授在訪蘇時千方百計弄來的。

另外兩本,也是鄧稼先絞盡腦汁找到的。這3本書打開了他們的思路,使他們了解到原子彈構造最深層的秘密,成為他們打開核武庫的3把鑰匙。

說起攻關,談何容易!這些人,除了鄧稼先外都沒有學過核物理。由於3本書都是俄文原重版,大家只能邊譯邊學,有時為了準確地破譯壹句話,竟要花去很長時間。除了領導大家讀書,鄧稼先還要講課。他給年輕人講核物理,講流體力學。他經常在冬天也汗流浹背,因為每當他講起課來,是那樣的認真,那樣的投入。

二、自主研發

50代的“老大哥”表面上支持和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但實際上不動真的。那位派到中國來的蘇聯專家對核理論不露半句真言,整天命令研究所的同誌們修路、蓋房和建圍墻。偶爾盼到他上壹節課,卻大談壹些與科學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瑣事,氣得鄧稼先和同事們管他叫“啞巴和尚不念經”。

1959年6月,蘇方片面撕毀合同,停止了向中國提供原子武器的技術援助,撤走了專家,致使200多項大工程合同作廢,給我國的核工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那個“不念經的和尚”早在暑假期間買了壹卡車布料返回了蘇聯。鄧稼先和同誌們永遠忘不了這個日子,他們把1959年6月簡寫為“596”,作為正在研制中的原子彈代號。

在那些最困難的日子裏,是黨和人民給了鄧稼先等人以勇氣和決心。聶榮臻元帥來到這裏,感慨地說:“靠別人是靠不住的,也是靠不起的,黨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科學家。”黨的信任和關懷,給了他們無窮的力量。

按鄧稼先的話說:“和美蘇比起來,我們差得很遠。但是,我們只有壹個條件:“都很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憑著這股精神,鄧稼先組織大家刻苦攻關,突破了壹個又壹個的原子武器研制的重大課題,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鄧稼先等人取得科研重大成果靠的是什麽?靠的是精神,是為國爭光、為國爭氣的中國精神。60年代的中國,科技剛剛起步,不僅資料缺乏,而且設備陳舊。鄧稼先他們使用的計算機,是每秒僅百次的烏拉爾,還是用手搖的,算個除法,得分幾步走;要是求開方,還得查表。壹道大演算題,往往壹個月才出結果。

冬天到了,屋子裏冷,手被凍腫了,按鍵不靈便,搖柄也沒有勁兒。大家只能利用工間操的時間跑到附近的郵局裏暖壹暖手。設備少,他們就將人分作3班,人閑機不閑,整日整夜地算著,畫著。殊不知,巨大的蘑菇雲就是這樣升起的。

三、見證了原子彈誕生的壹代人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西部羅布泊地區閃出熾烈的光亮,發出天崩地裂般的轟鳴,壹團蘑菇紅雲滾滾升起,中國的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紅色的火球,帶著鄧稼先等人的希望,帶著他們的汗水,帶著他們的淚花,升向了天空。世界人民此時此刻都在說壹句話:“了不起啊,中國人!”

從1958年起,鄧稼先每天來去匆匆,披星戴月,包括他的母親和愛人在內,誰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麽。她們只知道他很忙,忙得經常改變星期日出遊的計劃,忙得食無味,夜不眠。

四、沒有人看的到的犧牲

我國第壹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鄧稼先正準備在羅布泊與同行們熱鬧慶祝壹番的時候,他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即刻乘機返回北京。

6年來,多少個日日夜夜,鄧稼先廢寢忘食地研究,無暇顧及家人。許鹿希這個賢惠的夫人裏壹陣沈默,(北京醫學院的著名教授)擔起了家庭生活的壹切。無論多麽忙,生活多麽艱苦,她都沒有壹句怨言,甚至在老鄧遠離家中婆母病重的時候,她都沒有壹點抱怨之情。因為她懂得,稼先的事業有多麽大,稼先的分量有多麽重。

五、國家的驕傲

來到醫院,只見老母從昏迷中清醒過來。見到久違的愛了,母親的眼裏又增加了幾分光亮。老人家用顫抖的手,把鮮紅大字的《號外》舉到胸前,輕聲地問道:“稼先,妳能告訴媽嗎,媽只有這個心願……”

豆大的淚珠從鄧稼先的臉上落下來,他急步向前,跪在母親面前,抽泣地說:“媽媽,我們成功了!”母親聽完兒子的壹句話後,微微地點了點頭。此時此刻,她已得到了最完美的回答,老人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閉上眼睛,安詳地去了。老人家在她生命的最後壹刻,感到了驕傲,感到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