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馬步的正確姿勢: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
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壹根線懸住。
馬步壹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這是紮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準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壹個腳上,另壹腳可以自由提起。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
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準。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壹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
壹是通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壹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擴展資料:
馬步:
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紮馬”的說法。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采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壹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
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壹,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壹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繡腿。
馬步的全稱叫“拒馬步”,是步兵手持長槍的抵抗騎兵沖擊的戰術步伐。分低中高三種站法,以保證前後三根長槍能同時刺出。由於騎兵會左右跑動,尋找步兵們防禦的弱點沖刺,步兵們還要在馬步加上移步,保證槍頭永遠對準騎兵。
長槍兵方陣的弱點是後方,最忌諱騎兵繞道後方突襲。這種戰法歐洲人用過,宋朝時漢人也通常用來對付蒙古騎兵,而且效果也很好。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壹不可。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通過樁功來完成。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通過樁功訓練來完成。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壹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壹是通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
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壹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當然,由於練習此樁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勢和意念的引導也是不壹樣的。
若以增強體能為主,如演練套路、硬氣功、排打功、鐵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鍛煉等,就要從不斷增強靜支撐力開始。不管馬步還是丁馬步,勢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通過靜支撐力的作用來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
此練功方法多為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硬氣功等功法采用,往往能練就超常的體能和不可思議的功夫。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