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壹篇回憶性散文,接下來分享朝花夕拾五猖會主要內容及讀後感。
五猖會的主要內容
五猖會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裏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
《五猖會》讀後感範文《五猖會》本是壹個迎神賽會,在孩子的心中,這是壹個節日。但我們能從作者的語言中體會到更多的只是父親對兒子的壓迫,而不是對快樂的正面描述。這足以體現父親在兒子節日時對兒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書才能去過節,對壹個人的心理,對壹個人的壹生的影響有多大。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優良傳統,有壹些思想的精華,也有壹些糟粕謬論。讀書固然可以出人頭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應該有壹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吧,家長是時候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
“我至今壹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這是魯迅的抗議之聲,看似是對父親的不明白,其實更深成次的,是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思想習俗的不滿。本應是高高興興地去觀會,卻被父親的命令弄得興致全無。怪不得,他夢似的背完了,應對東關五猖會的熱鬧卻提不起興致。兒時的魯迅與其他孩子壹樣,喜愛湊熱鬧,對於壹年壹度的五猖會自然十分歡喜。壹大清早,工人們就開始搬東西。而魯迅笑著、跳著臉上寫滿了喜悅,軀體雖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飛往了東關五猖會的現場。父親讓“我”背書,嘴上雖不能發表什麽抗議,但心中必須在表達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封建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將孩子們的天性壹點點地蠶食鯨吞了,使孩子們只會人雲亦雲,尾隨人後。讓孩子過早地被“之乎者也”糾纏。文章描述了作者與父親之間壹場微小的沖突,作者對五猖會的熱切期盼和父親的阻難構成鮮明的比較,表現了父親對孩子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可能父親是無心的,但就是這麽壹件小事,可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永不忘記。
《五猖會》讀後感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五猖會》首先描寫了魯迅對迎賽神會的獨道見解,隨後又寫了他們壹家人在去看五猖會時路上的情形。
本來興奮無比的他因為文親的壹句“去拿妳的書來”變得忐忑不安,誰知讀完二三十行《鑒略》後,他父親又對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別想去看會。”
這在幼小的魯迅頭上徹底澆了壹盆冷水,當時讓他興致全無,壹句句夢似的背完後,對會也沒什麽興趣了,以至於後來回憶,記得最清楚的也只有背書了。
我在這篇散文中讀到了壹個天真活潑的小魯迅,也讀到了壹個嚴厲,重視學習又摧殘孩子天真本性的父親,全文把他們倆連在壹起,組成了壹個書香濃郁的家庭。
而從深層來看《五猖會》真的只是講這些嗎?不,這裏頭還有著深刻的含義。很多人會認為這篇文章是批判了那些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與摧殘。我覺得我在這當中,還讀出了壹些東西來。
文章中父親的形象是嚴厲的,他代表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家長,再看看現在,家長們早已沒有了那時的嚴厲。
對我們雖然很嘮叨,但總沒有那時嚴重,他們嘮叨是為我們好,他們在為我們的未來著急呢。
然而有些人呢,對父母的嘮叨壹句也不聽,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人壹定是沒有大的誌向,成不了大器的人。
現在父母的確有時候不太通情達理,但他們的嘮叨總是在為我們未來美好生活作出鋪墊。也許有壹天我們有出息了,回眸過去,在這條路上有著多少父母的心血啊!
所以請不要忽略父母的每壹句嘮叨,他們就是妳成功的鋪路石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