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語文課堂上的導入語猶如文章的起筆,常讓人費盡心機。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每壹堂課的導入語,因為好的導入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創造好的學習氛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反復的探索,我將其分為六類。
壹、“溫故而知新”式的導入語 例:(於永正老師教學古詩《草》的課堂實錄。 )師:上壹年級的時候,小朋友學過三首古詩。
壹首是《鋤禾》,壹首是《鵝》,壹首是《畫》。還記得嗎?誰能把三首詩背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聽?(學生背,略) 師:學了這麽長時間了,還背得這麽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們,我國古代出了很多詩人,他們寫了許多許多詩。 這些詩寫得可美了,今天,咱們再來學壹首。
(於老師這個教學導入語設計得發好,既復習了原來學習的詩詞,又極其自然地與即將授教的古詩有機地聯系起來,真正做到了“溫故而知新”。而且於老師親切、鼓勵的口吻,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開門見山”式導入語 例:(於永正老師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課堂實錄)今天,我們壹起學習壹篇新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大家壹起跟著老師寫課題。 註意:“魯”字當中這壹橫要長;“迅”字要註意筆順,捺要寫出變化,壹波三折。
(“開門見山”式導入語是於永正老師采用比較多的導入課文的方式,是樸素、自然、富有實效的導入方式,於老師在直接揭示課題後大多是板書課題進行寫字教學,或是進行說話教學等。) 三、“畫龍點睛”式的導入法 例:(於永正老師教學《壁虎》的課堂實錄)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29課《壁虎》。
(板書:壁虎)有人說,這壹課的題目後面應加上“捉蟲”二字,改為“壁虎捉蟲”。該加還是不該加呢?請大家認真讀壹遍課文,發表壹下自己的看法。
(這樣的導入語設計得好,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切中要點,又能以壹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可謂是“壹石激起千層浪”。)
四、“故事”式導入語 例:(於永正老師教學《新型玻璃》的課堂實錄)同學們,在壹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壹個人影躥進了陳列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準備劃破玻璃,偷裏面的字畫。當他的玻璃刀剛剛觸及玻璃的時候,院子裏便響起了急促的報警聲。
警察立即趕來,把這個小偷給抓住了。同學們壹定會奇怪地問:這是什麽玻璃呀?怎麽壹接觸它就發出報警聲呢?同學們,這是壹種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來,跟於老師寫字:新——型——玻——璃。(略) (這種以故事來導入課文既可以壹下子抓住學生的心,誘發學生的情境體驗,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深刻印象。
這樣的設計多用於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 五、“音樂式”導入語 (於永正老師教學《月光曲》的課堂實錄)(上課 *** 落,師生問好之後,片刻,教室裏響起了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
聲音由弱到強,由強到弱。)師:(深沈地) 作文庫大全小升初中考滿分高考滿分高考零分 壹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
他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壹點,該是多麽幸福。”
我們現在聽到的優美動聽的曲子便是其中的壹首,叫《月光曲》(板書:月光曲。稍片刻,琴聲漸止。)
《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呢?這,還有壹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請打開書,讀讀課文。 讀過之後,看誰能把這個傳說說給大家聽聽。
(在《月光曲》聲中介紹導入,能立刻使學生入情入境。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突破文中的難點,如,使學生明白此文講的就是《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不僅如此,音樂還能引起學生情感的***鳴,陶冶學生的情操。) 六、“圖畫”式的導入語 例:(於永正老師教學《驚弓之鳥》的課堂實錄)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畫壹樣東西,妳們看畫的是什麽。
(於老師用彩色筆在黑板上畫了壹張弓。) 生:於老師畫的是壹張弓。
師:這叫什麽呢。(師指弦。)
生:這叫弦。 (師又畫了壹支箭,學生作了回答。)
師: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鳥。可是古時候,有個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這是怎麽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十七課《驚弓之鳥》,學了這壹課就明白了。
(以圖、畫、照片、影象等導入課文,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使學生對課文有個具體的印象。同時配以啟發性的提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力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壹堂新課的導入語的設計是有很強的藝術性,它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的知識以及突破課文中的難點等。 導入方法應該多樣,避免千篇壹律,力求新穎,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而不能拘囿於類的束縛。
導入語要簡潔,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我們語文老師能夠在備課中認真地推敲課堂開始的語言,便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誠心為您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非常感謝,有用的話,給個好評吧O(∩_∩)O~。
2. 如何寫壹篇文章的導入語故鄉的春天是清秀的,帶點朦朧。
三月的早上,故鄉的天空籠著壹層薄薄的霧,像壹位遮著面紗的羞答答的姑娘。深深的院子被籬笆圍著,圍墻棕色的木樁上纏著翠綠的藤蔓,紫色的牽牛花星星點點散落在綠蔓間。
村莊似醒非醒,喔喔的雞鳴聲,也攪不破這鄉村春日早晨獨有的寧靜。村子東邊有個小小的池塘,池塘四周全是鵝黃的柳樹,柔柔的枝條倒垂水中,映得池水翡翠般青綠。
清風拂過,池水微微漾動,猶如明眸少女淺淺的微笑。站在池塘向前望去,是壹大片嫩綠的菜地:胡蘿蔔,小油菜,它們裊裊亭亭,嬌嫩鮮亮。
幾只鳥從菜地掠過,遺落壹地清脆的叫聲。遠處,吃草的小牛偶爾擡起頭,嗯啊,嗯啊,叫聲悠遠而蒼涼。
這是壹塊清爽的土地,聞著淡淡的花香,靜聽鳥兒淺吟低唱,是沈醉,是模糊,覺得季節可以捧在手心,星星能用春光點亮。嘩嘩,不知哪個淘氣的孩子扔了壹塊石頭在池塘裏,驚得魚兒輕跳起來,池塘壹片光亮。
呵,薄霧早已散去,太陽出來了。離開故鄉跟隨父母到城裏讀書好幾年了,城市的灰頭土臉使我覺得時光黯淡,我盼望細雨,盼望輕霧,我期盼紫的花、綠的藤朦朧在眼前。
什麽時候我能再回故鄉,掬壹捧小池清水,洗去思念的塵土。
3. 怎麽根據作文要求引出壹篇記敘文[思路分析]寫好敘事寫人的文章。
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難分離的,因為事是由人來做的,表現人離不開具體的事,所以說,任何敘事寫人的文章都是為了寫人,以敘事為主的文章要表現事件的思想意義,歸結看還是寫社會風貌,是在寫人。是有道理的。
[解題過程]壹. 把握情境,真實地敘事 寫什麽?敘事指敘述各類事件,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表達內容。事,必須有具體的情節,情節是指事件的變化和發展經過,是構成記敘文的基本內容。
壹個完整的情節就應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當然,這六個要素在每壹篇文章中不壹定都要具備,而且表現形式也可以靈活多變。
敘事要真實地反映生活現實,重要的是“把握情節”,因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是靠情節來表現的,情節在文章中又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這些生活事件是從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情節是表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壹,要求具體、連貫,突出思想意義。
怎樣把握情節呢? (壹)選擇和提煉情節是重要的壹步 選擇、提煉有代表性情節,就是抓住生動、新穎、能揭示生活深刻意義的人和事。 我們講過生活中的素材是題材的基礎,但題材(情節)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
情節的真實性、豐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素材為依據,從中選擇、提煉出富有思想意義的情節來。這個選擇提煉的過程也是妳對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認識的過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著重渲染具體的、生動的情景、狀況,如人物遇到了怎樣緊急的境況,怎樣危難的處境,怎樣壹種復雜、矛盾的局面,怎樣壹種特殊的困難,怎樣激動人心的時刻等,抓住“情境”進行具體的渲染、描述。這樣寫壹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質、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難或考驗面前表現得更鮮明,更可信;另壹方面可以抓住讀者,讀時對文中的人物關註,產生閱讀興趣。
壹個“情境”描述、渲染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物的活動的背景,在此後,再來通過刻劃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對草地氣候變化的情境描寫,《小桔燈》中對小姑娘家境的描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寫。 二. “以小見大”,挖掘深遠 取材雖然是身邊的壹些小事,但生發出的意義應是深遠的,這就是“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題材小,不要就事論事,而要把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義寫出來,也就是從局部反映整體。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壹斑”,通過壹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壹個花斑,卻能想象出整只豹子。
“嘗壹脬(pāo)肉,而知壹鑊(huò)之味,壹鼎之調。”從鍋裏舀取壹塊肉嘗壹嘗,可以知道壹鍋肉的味道,這壹鍋肉烹調的好壞。
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我們同學們經歷的多是小事,我們的認識也有壹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體寫,才容易寫好。
“以小見大”的寫法,還便於細節描寫,寫得深入,寫得生動,表現出深刻認識。 如《藤野先生》選材小,寫藤野先生批改作業、修改插圖,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等,這些小事卻能看出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對中國留學生的誠懇,治學嚴謹、認真的態度。
《菜園小記》選取的是在延安種菜的壹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許多片斷,可是“小”中見大,把延安大生產運動和軍民與困難作鬥爭的光榮傳統表現出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壹件珍貴的襯衫》從壹件襯衫的小事,我們看出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偉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於發現,註意搜集,積累。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
羅丹說的這種對“美”的發現,正是從生活認識中得來的,是挖掘出來的。沒有收集到豐富的材料,怎麽能有“精”,有“深”。
三. 選取若幹材料,行文註意結構安排 1. 以時間為序 事件在壹定的時段中發生、發展、變化,以時間為序,組織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個生命時段發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壹天的時間段;上課前、上課、下課後;壹節課的時段等。
按照時序安排材料,發生在不同時段的事件(或片斷),要標明時間的變換,給讀者鮮明的時間印象和事物發展的狀況。 2. 以空間轉換為序 空間(或者說地點、環境)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存在在壹定的空間中,在空間中發展、變化的,因此,敘事離不開空間這個條件。
空間有比較大的地域,如洲際,有比較小的某個具體的城市、鄉村、街道、學校、操場等,用不同場所、不同景觀的轉換等來安排結構,需要在文中標明空間的轉換,給讀者空間變動和空間印象,能幫助讀者把握不同空間的不同風貌的變化。如《多收了三五鬥》,從河埠頭的萬盛米行糶米到街上購物,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場景,有空間轉換的交待“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
不同的場景中,敘述的對象、內容也有所不同。 3. 場面分段標題式 場面是由人物在壹定的場合相互 *** 而構成的生活情景。
4. 教師如何上好壹堂作文課1、作文起步最重要 ①、在作文起步時教師宜多鼓勵,少命題.讓學生大膽寫作,教師當慎重評點.這主要是做到讓學生“倘見為文之易,不見為文之難”, ②、在課外閱讀上不鼓勵看“作文選”,要看經典,看名著,看大作,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從壹開始就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大作文觀,不拘尼於作文的外在形式,不“為作文而作文”.有文獻表明,作文選在市場上暢銷,在學生“盛行”,這也正揭了語文教師不善教作文的短.在哈爾濱市第136中學,學生們紛紛反映老師的作文課講得“沒勁”,大家都不愛聽.還不如回家看“作文工具書”呢! ③、要求可以放低壹些,但不鼓勵模仿.劉錫慶指出:崇個性、重創新,是作文的生命和靈魂.“作文”與“創作”也有不同,但只是學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習作和發表的不同等,它們***同的都是寫作主體壹種“物——意——文”的綜合、轉換:只不過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綜合、轉換,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綜合、轉換,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綜合、轉換而已. 因此,我們的作文起步教學,壹方面要求可以放低壹些,起步時雖然要求低、慢,但引導學生走上“正道”之後,作文教學的步伐就會加快,會取得良好效果.另壹方面不鼓勵學生模仿,尤其是教師明言指出學生可以模仿,劉錫慶教授已經把理由說得很充分了. 2、找準切入點,選壹條好路,壹條教師熟悉的路,“放手”讓學生自己走. 國內有許多這樣的做法.傳統的做法是強調學生寫日記,但日記的練習與學生學習作文同步的,還談不上有“引路”的問題.用看圖作文的形式來訓練學生寫話、寫段、寫文,再命題作文是以前語文教材作文教學內容的大致編排體系,可以說是將圖畫引入到作文中,以圖畫為學生作文引路.近年來,浙江鄭宏尖開展了“音響作文”,將聲音引入到作文中來;湘西民師附小(現海南)教師騰昭蓉更是開展了“童話引路”教改實驗並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明顯用童話來為學生作文引路.從看圖作文到童話引路的壹次飛躍是,引導學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圖畫)變成了作文門內的角色(童話);此外,全國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實驗愈來愈多.筆者提倡以書信、新聞、剪報、兒童詩、古詩等來為學生引路.其實這種引路均是為了解放學生畏難情緒,讓學生學習作文的第壹步走好!只有學生對學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積極地去學,才能學好.因此,每接收壹個新班的第壹堂作文課時,首先是要告訴學生作文並不難.“我手寫我口”,作文就是用筆說話嘛.妳怎麽說就怎麽寫,怎麽寫就怎麽說.誰不會說話呀,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會寫文章,從而清除學生對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懼感. “引路”的實質是運用“先放後收”理論.北京師大中文系劉錫慶教授指出我們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放”得很不夠,而“收”得又過早、過苛.“命題”過多,“限制”過多;在“怎麽寫”的問題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過多、過死,不僅是做無用功,且極大地挫傷學生寫作積極性.始終未“放”,始終在“收”,收得過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思想、心靈都飛騰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