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別餓壞了那匹馬閱讀答案

別餓壞了那匹馬閱讀答案

10* 別餓壞了那匹馬

壹、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是壹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贊揚了殘疾青年不計壹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線清楚,脈絡分明。圍繞“別餓壞了那匹馬”這個善意的謊言被揭穿的過程,展現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靈。如,殘疾青年的善良、寬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書,卻壹直沒有阻攔;當“我背著馬草四處尋找買主”時,他謊稱“咱家的那匹馬正缺馬草”,買下“我”的馬草,還叮囑“以後,馬草就賣給我”。又如,父親也很善良。父親雖然贊同“我”看書,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艱難,所以忍痛打了“我”,讓“我”去扯馬草換錢。他還不忘利用匆匆翻書的機會,在書裏夾上幾張毛票,維護了青年的自尊。碧雲同樣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著哥哥把謊言維持下去。而“我”喜愛看書,能聽從父親的教導去扯馬草掙錢。對於青年的幫助,“我”心中感激不盡,因此壹心不讓青年家的馬餓壞了。朗讀本文,不能不為這些人美好的心靈而感動。

本文語言簡樸,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神態和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品德。如,殘疾青年關心“我”的讀書:“我”讀《紅巖》時,他讓“我”“‘坐下慢慢看吧’”;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還不惜用“那馬會踢傷妳的”威脅“我”。課文還描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攥著馬草換來的毛票,我立即奔向書攤,泰然地坐下來,從容地讀著壹本又壹本的書”。寫出了“我”重新獲得讀書機會後的興奮。

選編本文的目的:壹是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靈,體會“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進壹步領會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2.詞句理解。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上小學五年級那年,學校不遠處的書攤是我放學後流連忘返的地方。

“流連”是留戀不止的意思。“流連忘返”寫出了“我”酷愛看書的程度。殘疾青年也正是從“我”在書攤前流連忘返的情景,發現了“我”對知識的追求,以及身無分文的無奈。這是他壹直幫助“我”、想方設法給“我”看書機會的原因。

②我回頭去看楞在輪椅上的他和他手裏的那本書,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

“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那是父親利用翻書的機會,悄悄夾在書裏的。父親知道,青年是靠擺書攤養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讓“我”認識到:做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別人著想,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對青年的關心。

③他先是壹楞,繼而眼睛壹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妳的馬草。”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沖裏屋叫道:“碧雲,妳出來壹下!”

青年獲悉“我”馬草不好賣的消息,為了繼續幫助“我”,打算通過說謊買“我”的馬草。句子具體寫出了青年做決定的經過。“楞”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馬草並不好賣。“眼睛壹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幫助“我”又不易讓“我”發覺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才讓碧雲收下馬草,是想讓“我”產生錯覺:青年家真的有馬,而且正缺馬草。這樣“我”就不覺得他是為了幫助“我”而故意這麽做。這段言行與神態描寫烘托出青年關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妳放下!等碧雲來拿!”

這段話寫出了青年的著急。由於碧雲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殘疾,所以無法將馬草提進院子。而“我”擔心那匹馬餓壞,提議自己把馬草提進院子。青年知道,壹旦“我”走進院子,就會看到那堆枯蔫焦黃的馬草,謊言就會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繼續留“我”在他的書攤上看書了。文章這樣寫,突出地表現了青年對“我”的關心。

⑤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壹堆枯蔫焦黃的馬草——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那匹馬呢?那匹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馬呢?

這段話寫出了事情的結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過兩個感嘆句、兩個問句寫出了“我”見到馬草後的震驚與感激。文章中的破折號起到註釋說明的作用,強調了“我”賣給青年的馬草全部都在。

(2)對詞語的理解。

刻骨銘心:銘,把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物上。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多用於對別人的感激。

毛票:口語,就是面值壹角的人民幣紙幣。

攥:握。

壹如既往:跟過去完全壹樣。

瞥見:壹眼看見。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和“我”對這位殘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進壹步領會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首先,可以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按照課文“講了壹件什麽事”這個中心問題,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壹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從“我”的角度說,也可以從殘疾青年的角度說。

2.進壹步理解課文,了解課文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用意是什麽。“別餓壞了那匹馬”既是課文的題目,也是推動故事發生的關鍵句。它在文中出現了三次。第壹次是“我”把馬草賣給殘疾青年,離開書攤時,青年囑咐“我”的話。他的話,看起來是對自己家的那匹馬的關心,不讓它餓著,實則是免去了“我”尋找馬草買主的辛苦,讓我把時間花在看書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見“我”背著馬草走向書攤時,吩咐妹妹碧雲的話。這話既是說給妹妹聽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絕買這無用的馬草;更是說給“我”聽的,讓我能心安理得地看書。青年既幫助了“我”,又很好地維護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對青年說的話。每天“我”都想象著馬“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書。關心馬,就是“我”對青年的關心。文章用“別餓壞了那匹馬”貫穿全文,起到了層層推進的作用。

然後重點學習“有壹天”發生的事,可以以“走進院子,我看到了什麽”為題組織學生討論,充分感受青年的美好心靈,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3.課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語句,集中表現了人物的美好品質。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找壹找、畫壹畫這些句子,然後用心讀壹讀,想想自己為什麽感動,或者是自己從中體會到人物什麽樣的品質。可以把這些心得、體會寫在句子的旁邊,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4.課文展示的不僅僅是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壹顆顆閃光的心靈。教學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說說對文中其他人的印象,體會其他人的美好品質。

5.本組口語交際要求就“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這個話題進行辯論。教學本文時,要註意引導學生理解青年與妹妹說謊的本意,為開展辯論做準備。課後,也可讓學生發現周圍的人有無說謊現象,調查說謊的原因及結果,為辯論積累素材。

四、教學案例

明白真相 體會真情

師:同學們,“我”走進了後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著馬草的馬嗎?

生:沒有。

師:那麽,“我”看到了什麽呢?

生:看到了壹堆枯蔫焦黃的馬草。

師:請大家把句子再讀讀,看哪個詞語給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朗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來交流。

生:我註意到了“枯蔫焦黃”這個詞語,說明馬草放了很長時間了。

師:會多長呢?

生:從“我”賣給他的第壹天起。

師:是啊,從那壹天起,馬草就堆在那裏,天長日久,枯黃了。

生:我註意到了“壹堆”這個詞。這個詞說明馬草很多,也說明青年收下了“我”的很多馬草。

師:馬草壹天天多起來,青年仍把馬草收下來,說明了什麽?

生:他對“我”的關心。他願意幫助“我”,讓“我”有書看。

生:我註意到了破折號。破折號起到了解釋說明的意思,強調那馬草是“我”賣給青年的。

師:是啊。“我”壹直將馬草賣給青年,以為他真的有那匹馬。現在看到了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生:心裏非常感激。

師:這就是“我”要強調“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的用心。剛才我們通過仔細閱讀課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讀課文就是要學會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情感。那麽“我”難道僅僅只看到了馬草嗎?

生:“我”看到了青年“先是壹楞,繼而眼睛壹亮”的情景。

生:聽到了青年沖裏屋喊的聲音:“碧雲,快把馬草提進去,別餓壞了那匹馬。”

生:看到了碧雲茫然的眼睛。

生:看到了青年“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的情景。

生:看到了青年樂於助人、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

師: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感激。感謝他給“我”看書的機會。

生:慚愧,那麽長時間沒有能夠發現秘密。

師:現在就請大家讀這段課文,仔細體會其中的感情

還有…………

這是壹篇略讀課文。怎樣才能上好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比,略讀課文自身有什麽特點?這是我們六備安排這壹次集體備課的初衷。

為了能夠組織好本次活動,我認認真真地對課文進行了閱讀,發現它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樸實,情感卻真摯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鳴。所以,我想簡化頭緒,著重從兩點入手,以體現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1、品悟語言文字,感受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好品質;2、感情朗讀,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學會自讀課文,能自主地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辨析與理解,感受藏在善意的謊言背後的真情,懂得 “每壹點善意的付出,都會給這世界增添壹份美好和歡樂”的道理,培養樂於助人的真誠情懷。

[重點難點]

品析語言文字,體會人物真情。

[教學時間]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揭示課題:7、別餓壞了那匹馬

二、初讀課文。

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不順暢的地方多讀幾遍)。

三、再讀課文。

要求:

1、在初讀正確的基礎上,留意寫得精彩、用得傳神的詞語,準備脫本填空。

2、在書上寫上自己的理解或體會。

四、品析語言,感受真情。

(壹)合上書本進行填空、辨析:

1、填寫詞語,比較辨析

(1)他先是(壹楞),繼之(眼睛壹亮),對我笑道:“過來,讓我看看妳的馬草。”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沖裏屋叫道:“碧雲,妳出來壹下!”

(2)“碧雲,老爸不是有壹匹馬嗎?收下這孩子的馬草。”他盯著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聽見沒有?快把馬草提進去!”

2、填寫標點,體會急迫的心情

(3)“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阻住我的去路,“妳放下!等碧雲來提!”(這裏的標點,學生如果不看書,壹定會點成句號。為什麽用逗號呢?表明了殘疾青年著急的心情——他是真心的要幫助“我”,卻不想讓我知道。)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材料應體現辯證沖突,適當的矛盾有助於引發學生的高水平思維。]

(二)妳認為還有哪些用得好的詞句呢?交流自己的感悟。

如:

1、很久之後的壹天,我壹如往日地背著馬草走向他的書攤。壹如往日地,他沖著裏屋叫道:“碧雲,快出來提馬草!”(特別強調“壹如往日地”,意味著平靜之下蘊藏著波瀾。)

2、“碧雲,老爸不是有壹匹馬嗎?收下這孩子的馬草。”(為什麽用反問句,而不說成“碧雲,老爸有壹匹馬,收下這孩子的馬草”?強調了殘疾青年的話是不容置疑的,他不給妹妹說“不”的機會,可見他幫助殘疾青年的決心已定。)

3、那匹馬呢?香甜甜地吃著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在作者的想象中那麽美好的、那麽順理成章的事兒,這時卻不復存在了。美好的想象襯托出了近乎殘酷的現實。)

……

[比較辨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高水平思維,更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範例,教給了他們學習的方法,是謂舉壹隅而以三隅反也。]

五、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交流獲得的感受。

1、 自由練讀,選擇能夠讀好人物相互間進行對話練習。

2、 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聯系實際,指導生活。

1、文題中“別餓壞了那匹馬”,是誰說的?為什麽這麽說?(順便理解殘疾青年的話“對不起,我這樣做可能傷害了妳。”——如果學生在前面的交流感悟中沒有涉及到這句話。)

2、從這件事情當中,妳體會到什麽?現實生活中妳遇到過或聽到過類似讓妳感動的事情嗎?(自由表達註意“價值觀”引導:每壹點善意的付出,都會給這世界增添壹份美好和歡樂。)

七、拓展閱讀。

妳還讀過哪些關於“”善意的謊言“的故事?介紹給大家讀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