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德化縣的歷史故事

德化縣的歷史故事

唐貞元年間,朝廷析永福(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令場升縣,取“歸德”之“德”,其轄地“歸化裏、靈化裏、新化裏”之“化”字,命名“德化縣”,寓意“以德化民”,這壹縣名沿用千年,從不曾更改。

有了好的縣名,也要有庇護蔭佑百姓福地的縣城。

傳說德化縣要選定縣城的時候,東路的百姓和西路的百姓有過壹番激烈的爭議。

西路代表說,天神曾迷戀於西路上湧的好風光,縣城要定在上湧洋,並詳細講述了這壹佐證:早時天帝派天神化作放牛漢,趕著壹大群黑牛,從西向東奔跑過來,壹路卷起的塵霧,化成壹條遮天蓋地的灰龍,要將上湧境內的湧溪改道東流入海。

天神經過上湧洋的時節,看到這裏好景色,不由駐足觀賞。

可只停留壹陣子,牛群就跑遠了。

於是天神就問壹個路人:“妳有看到牛群過去嗎?”路人指著東邊說:“到日出的山頭去了。

”他這壹指,壹路的塵霧就消散了,滾動的灰龍馬上變成壹條石龍,牛群化成壹座石牛山,天神搖頭嘆氣地說:“說破不值三枚錢!”因此湧溪仍舊向西流,天神也就留在上湧當起守護壹方的神仙。

東路代表反駁說:上湧人逆天意,所以會指牛變石,湧溪照舊西流,做縣城百姓將歸無福。

但是浐溪水自古東流入海,而且戴雲龍脈落腳於龍潯洋,結成龍鳳穴,風水骨重,容納得全縣福,天生是做縣城的福地。

西路代表不服,說上湧坐落戴雲九仙二大山間,天神都曾眷顧,是全縣龍脈的發源地,做縣城才會使全縣得福祉。

雙方爭議不下,只好請上司裁決。

在上司主持的商定中,東路代表說,風水重骨,水質便重,要以稱水的重量為準。

西路代表贊同以水重定縣城。

雙方議定了各自的取水地點,用同量器裝水,同壹桿稱稱重。

在上司的監督下,稱水的結果是浐溪水重於湧溪水,因此德化就定龍潯洋做縣城,並將當地的善業寺辟為縣衙之所。

其實,浐溪水重量比較重自有奧妙。

原來,東路代表為了取勝在議定的取水地點取了水,上了轎,在路上偷加入了三枚錢的食鹽,正應了天神那句“說破不值三枚錢”。

縣域、縣名、縣城皆定,德化事業開始蒸蒸日上。

傳說宋代德化第壹任縣官劉文敏為“德化”寫下壹副對聯:“德風吹草綠,化雨潤花紅”,以佐德化縣名“以德化人”的美好寓意。

但當時德化縣盛產陶瓷,卻不出文人。

有個陳半仙雲遊到德化,見縣衙門前二水平行東流,說要改二水平流為丁字形,並讖言:“水流丁,歲簪纓”。

楊梅富戶林程聞言,立即獻資五十萬緡錢購買周圍的田地改溪,開鑿未竣,壹日夜間突降暴雨,洪水直沖未開挖的田地,二水於是自然合流,“壹夜成丁溪”,所以德化縣衙門前的小溪就定名丁溪,丁溪既成,德化的舉子陳師文、蘇祥、林揚休三人遂中進士,德化人才開始代代倍出。

於是有人就仿照縣官劉文敏撰寫壹聯“白瓷映草綠,舉子襯花紅”,這也補說了瓷都德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