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怎樣上好初中美術課?

怎樣上好初中美術課?

內容提要:美術欣賞課是中學美術教育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分析、討論、評述、理解與鑒賞美術作品以及審美對象的思想性、藝術性、審美價值和作用,從而獲得審美愉悅體驗,發展審美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尤其是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從中學美育的性質和要求出發,針對中學美育的教學現狀,從多元化的角度對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做出探索,力圖為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找出新的思路和合適的教學途徑。關鍵詞: 中學美育 美術欣賞教學 多元化教學正文: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壹門重要課程——中學美術課,已列為中學生的必修課。其中的美術欣賞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它還能夠發揮出德育、智育難以發揮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我國中小學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奠基性教育,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的延續性教育,要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高校輸送人才打下壹個初步良好的基礎,而審美素質正逐漸成為壹個學生綜合素質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美育盡管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應以美術教育為主。作為“藝術教育”學科之壹的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的也是最佳的途徑。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欣賞、愛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除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與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關。2000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將美術課中的欣賞課教學定義為必學的“藝術欣賞課”,是在深化素質教育,推進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特殊而積極的壹步。初中美術課正是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標,在整個初中階段保證了美育的連貫性和向高層次發展。初中美術課是藝術學科,教學內容強調學生的“手到”、“眼到”、“心到”、“口到”。從大綱的教學性質、內容、目的、要求出發,初中美術課在教材編寫、課時設置、成績考察等方面都體現了其教學是在審美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藝術修養、及審美情趣。美術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欣賞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美術素養的教育。突出美術教學特長的優勢,發揮欣賞課對中學生的審美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重點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初中美術欣賞課主要包括審美形態教育和美感教育兩個方面:審美形態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藝術中千變萬化的美的形態和結構的鑒賞、識別能力。美感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形成敏銳的審美知覺和對美的欣賞與感悟能力。“要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美術知識,掌握必要的美術欣賞方法,開闊視野、啟迪智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本文從實踐出發,以多元化的角度,探索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對學生進行美感訓練,以求在初中階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全面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壹、情境式教學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為了深化主題,突出欣賞作品鮮明的時代、民族個性特征,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家、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影視等方式創設背景情境。調動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情境式教學特別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教學除了在視覺上的優勢外,它還將聽覺藝術(音樂)融入到美術欣賞中來,使美術與音樂、影像、文字、語言等完美地結合,創設壹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在欣賞過程中達到***鳴,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達到最佳的欣賞效果。例如我們在欣賞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的纖夫》時(初中美術第三冊第壹課),教師備課時將油畫《伏爾加河的纖夫》配上《伏爾加船夫曲》,制成課件存儲在電腦中。在欣賞時,《伏爾加船夫曲》音樂與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的纖夫》融為壹體,這樣使學生很快進入審美心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體會纖夫們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最終使學生們為纖夫堅韌頑強、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動,為畫家高超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嘆服,使美術欣賞課達到讓學生觸景生情的效果。又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初中美術第二冊第壹課),同學們的耳邊同時響起那凝重、高古的《高山流水》、《魚舟唱晚》、《二泉映月》……等等經典民樂時,怎能不喚起學生對作品意境的暢想;怎能不激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慕;怎能不會得到美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此種教學有助於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充分加深對作品的體會,使欣賞更現實、更立體、更生動。這樣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難以達到的。二。利用媒體.音樂等方法進行教學。容易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喜愛之情,從而使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增強了學美術的興趣和審美情趣。三、互動式教學美術欣賞教學要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壹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初中學生已具備壹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需要的就是壹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敢說、想說,而這個平臺就需要教師去搭建,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把握方向,給以引導,師生在***同參與、平等切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活動。當然,這壹切都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包括情境設計、問題設計、過和設計等。互動式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它作為壹種深受同學喜愛的課堂組織形式,有著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對中國古陶瓷的欣賞(初中美術第四冊的第九課),教師出示器皿,先讓同學眼觀、手摸,親自體會陶瓷的肌理、質感,然後讓其品評。在欣賞中國畫作品時(初中美術第二冊的第壹課),教師可結合自己演示,學生簡單臨摹,給他們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意與象征。以視覺為主,加上聽覺、觸覺、嗅覺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而完整的挖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欣賞外國雕塑的教學中(初中美術第五冊的第九課),教師還可以邀請同學給全班示範羅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擲鐵餅者》等可行的形體展示,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體會到了欣賞樂趣,增強了作品感悟能力。四、討論式教學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指出: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開展對不同作品的比較和作品的評論。欣賞課的討論式教學是在培養學生視覺能力的同時,側重學生語言能力的挖掘。讓學生有賞而感,有感而講,強調學生讀與說的能力。“讀”是作品的視覺表述,引導學生用眼睛分析作品;“說”是講出視覺表述。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畫面描述能力的培養,還要教導學生學會用語言表達欣賞理解,重視對作品評價能力的培養。中學生由於生活閱歷、審美經驗、知識修養的不足,能對美術作品積極主動地欣賞是比較困難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麽激勵人?怎麽喚醒沈睡的人?”這句話應該能給我們以啟迪,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和激發,其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其壹是引導學生的情感,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形象、情節,特別是壹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如《蒙娜麗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臘雕塑《拉奧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過生動恰當的語言描述,以此為突破口引發學生的註意力和興趣。其二是適當提出壹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要註意問題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點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態度來評價學生的回答,這壹點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紹美國人為中國學生上的壹堂課③,就很值得我們學習,教師問壹位學生為什麽喜歡壹幅《羅馬武士》的浮雕照片時,學生回答說:“照片上的武士很象我們中國的兵馬俑,我感到親切,所以我喜歡這幅作品。”這位美國教師便帶頭鼓掌說:“妳愛妳們的國家,真了不起!”就這麽簡短的評價,實質是表揚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特別是“真了不起”,就讓學生倍受鼓舞。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壹位引導者和鼓勵者,隨時要註意學生的情緒,要通過渲染和營造壹種氣氛來感染學生。討論式教學的構建,將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可能成為現實。提高的將是包括思維、鑒賞、創造在內的學生的整體素質。五、比較式教學利用比較式教學把相關的美術作品置於同壹欣賞環境中,會從宏觀上加深對被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因為美術作品的比較,能產生雄辯的說服力,有較強的針對性。比如可以把同壹畫家不同時期的相關題材的作品,不同畫派同壹題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國家同壹題材的作品,同壹繪畫內容、不同處理樣式的作品置於同壹欣賞環境中。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時空下藝術作品各具魅力的特點。例如讓學生欣賞用多媒體技術改變畫面布局後的齊白石作品《荷花蝌蚪圖》,並與原作比較,讓學生理解作品構圖對表現內容(意境)的作用,再和以表現荷花、水景為主要內容的莫奈的油畫作品《荷花》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賞析齊白石的另外壹幅作品《卻教蜂蝶為花忙》,並作欣賞評述。從而完成對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實踐運用的具體欣賞教學。比較式教學有利於把學生長久積累的表面感性認識,上升為清晰的理性認識,從而多角度理解祖國優秀藝術,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六、綜合性教學美術欣賞是壹門綜合性學科,它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裏面滲透了各門學科的知識。綜合性教學是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索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它大致可包括三個方面:壹美術課與其他學科:如歷史、政治、文學、哲學、地理、宗教、甚至外語和古漢語之間互相溝通、互相聯系、互相滲透。比如古代中國畫“詩書畫印”相融合的民族特色,如窗口壹樣能折射出作品本身涉及的豐富內涵。反過來,通過對作品外延的綜合知識的介紹,又會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創造立體的認識氛圍。二美術學科自身各領域(或門類)之間的綜合。如繪畫與設計結合,設計與鑒賞結合,或主題性的美術表現,可以有綜合材料,綜合資源整合運用。三課堂教學與課外美術活動綜合策劃。可以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活動相結合,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造壹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如欣賞建築藝術時,可直接讓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要求他們自己分析、評論校園建築的布局和特色,這樣學生對他們比較熟悉的審美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取得壹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中學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而是著眼於全面素質和藝術品位的提高。通過美術欣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藝術敏感性。美術教育的理論和體系是隨著教改發展不斷變革的。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也在積極地探索之中,有多種選擇,有很強的實驗性。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