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赤壁賦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櫓所之,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翻譯:在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已經過了望日,蘇軾和朋友們乘船在赤壁之下遊玩。微風吹來,水面上沒有波浪。蘇軾舉起酒杯向朋友們敬酒,朗誦有關明月的詩句,唱著婉轉的歌曲。過了壹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緩緩地在鬥牛星之間移動。
江面上的露水像壹層薄紗,水面上的光芒與天空相連。船槳劃過,水波泛起金色的光芒,靜靜的影子像沈入水中的寶石。漁船在晚上唱歌,聲音回蕩在彭蠡湖邊,雁群在寒空中驚飛,聲音在衡陽的江浦中斷裂。
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遊覽了黃州赤壁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壹篇駢文。這篇文章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壹部不朽之作。赤壁,位於長江中遊,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壹,也是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關鍵戰役。
蘇軾在遊覽赤壁時,被這裏的美景所吸引,同時也被這裏的歷史故事所感動。他在文章中通過對赤壁之戰的回顧,表達了自己對英雄豪傑的敬仰之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使得後赤壁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後赤壁賦中,蘇軾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描繪手法,將赤壁的美景展現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