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作為壹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註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通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通用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正確分辯:迎上去、追上去、遊過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大膽表演、質疑、想像、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青蛙是益蟲,懂得保護青蛙。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難點: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學過程

 壹、圖文對照,讀講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麽變化?再結合課文,說壹說。

 2、繼續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麽?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理解這壹段著重領會“長出了兩條後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特征“四條腿”“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裏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而來。

 3、指導朗讀:要讀出孩子問話那種天真的語氣。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長輩式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後,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二、講讀理解第三段

 1、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試著說說學學第三段,先試說圖意。然後圖文對照,讀讀第三段,說說妳讀懂了哪些詞和哪些句子?最後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2、體會:“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後急於找媽媽的心情。

 3、解決疑點:為什麽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聯系第二段鯉魚媽媽介紹的特征來體會。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擴展: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否則就會鬧笑話。

 5、聽錄音,指導朗讀第三段。要讀出小蝌蚪找媽媽那種急切的心情,要讀出烏龜和藹可親的語氣。

 三、學習理解四、五段

 1、小組討論:通過看圖和朗讀四、五段,妳又學會了什麽?小蝌蚪怎樣找到媽媽的?它們的媽媽是誰?

 2、品析重點詞語:比較“遊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那種高興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認出媽媽的?回顧鯉魚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與青蛙媽媽的樣子相符合,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4、說說這兩段主要講什麽?(要多問多想)

 5、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練習朗讀。

 6、進行思想教育,引申擴展,通過學習第五段,妳懂得了什麽?(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通用2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壹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

 1、或多媒體課件,有關青蛙的知識。

 2、小蝌蚪、青蛙、鯉魚、烏龜等頭飾。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談話激趣引入

 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可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揭示新課,板課題:小蝌蚪找媽媽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自讀課文

 1、標出不認識的字。

 2、讀準字音。

 四、檢查學習生字的情況

 1、課件展示生字。指名讀,正音。

 2、教讀,齊讀,開火車讀生字。

 3、指名介紹記字的方法。

 4、組詞練習。

 五、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

 分段讀課文,自己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結合圖學習:

 1、指讀第1自然段,妳知道了什麽?(小蝌蚪的樣子),理解“甩著”。

 學生齊讀這壹段,體會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動作)

 2、讀第2自然段,看圖比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誰?結果怎樣?

 ⑴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壹、二幅圖,比較後,說說幾天後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並在課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板書:長出兩條後腿。

 課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動作的方式幫助理解。

 分角色讀。

 ⑵從鯉魚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麽?

 (自己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3、用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3自然段。

 ⑴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多媒體或做動作幫助理解“追上去”。

 ⑵交流:為什麽小蝌蚪會錯把烏龜當媽媽呢?

 ⑶分角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