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

《傲慢與偏見》 是壹本非常優秀的書,它的教育意義很大,肯定也給您帶來了無限感觸,那來寫寫讀後感吧!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7篇,希望您能喜歡!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1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壹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壹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壹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壹個女兒理所應得的壹筆財產。”以這樣壹段話作為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壹部清喜劇,來講壹個皆大歡喜的愛情故事。可是如果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而去讀它,那麽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

伊麗莎白的母親以及妹妹們粗俗、無禮的舉止,給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帶來了重重阻礙,也使得達西力勸賓利先生離開簡,即使簡仍然對賓利壹片深情,但賓利還是離開了簡,去了倫敦。而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以及達西的傲慢都是這段感情的絆路石,在壹連串的有趣的周折之後,誤會終於得以消除。達西克服了傲慢,伊麗莎白克服了偏見,有情人終成眷屬!

《傲慢與偏見》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說中種種關於門當戶對以及財富對婚姻的考量卻充斥其中。

註重實際的人們始終以金錢作為信條,金錢至上方為他們的聖經,為之不惜賭上壹生的幸福。這樣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錢成了地位的標誌、有錢=有教養=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備做丈夫的壹切條件。

在本書中伊麗莎白壹直是以壹個正面人物來寫的,她理智、活潑、愛打趣,善於對人冷眼旁觀並直看穿其心思。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和看法,作者通過她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愛情的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獲得真愛。可仔細想想伊麗莎白也難逃出金錢性婚姻的怪圈。伊麗莎白之所以對達西改變態度的轉折點是在她看見了達西碩大的莊園之後,彭伯裏女主人的稱號無可避免的是壹種誘惑。正如伊麗莎白所說,她是紳士的女兒,達西是紳士,他們是處在同壹階層的。而她和達西的婚姻不被達西親友所接受,只因為達西原可以找壹個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罷了。

如此的婚姻悲劇在那壹時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簡單——婦女地位低下。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這樣的婚姻是壹種悲劇,婚後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免不了的。夏綠蒂在盡力扮演好壹位主婦的同時卻壹直懷念著深愛的昔日情人,韋翰與麗迪亞的夫妻關系名存實亡……

生活是殘酷的,擁有金錢的代價是失去跟多更為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愛情、幸福、快樂……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在追求愛情的路上,壹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金錢、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要堅持尋找真愛。如果對方的某些缺點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話,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當然也應該要珍視彼此,不要由於別人的壹些話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幸福要自己去經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2

“我認為,傲慢是壹種人所***有的通病,”瑪麗壹向認為自己的思想深邃嚴密,此時不由得又是壹番宏論,“根據我書本的知識,我堅信傲慢是壹種流弊,人性在這壹方面極為脆弱。”

這是在《傲慢與偏見》書封面上的壹段話。我第壹次看到它,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不知不覺就翻開了它。

《傲慢與偏見》雖然沒有《簡·愛》的浪漫熱烈,也沒有《巴黎聖母院》的生死相隨,它理智、平穩地詮釋愛情、人性。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通過五個中產階級的小姐,展示了英國鄉鎮的社會風格。故事中幾對佳人分分合合,誤會與真相,傲慢與誠懇,本性與蛻變,使濃霧散去,藏心中的愛自然流露。從而烘托出作者本人的觀點:不為金錢而愛。為愛而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因為地位差異而傲慢,不因為糾紛而憎恨。實際上反映了當代人與人的復雜關系,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力的追求。

小說中,我最喜歡二姐伊麗莎白,她聰明機智,有主見,有長遠的打算,不受他人影響。她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為金錢所動。因為她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依靠別人。

大千世界,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人難覓。作者以欲揚先抑的手法描寫愛情糾葛,結尾引人深思,結構極為巧妙。

讀完全書,我忽然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相處是門學問,從陌生到熟悉,往往都有點曲折,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並且努力使自己更優秀,因為,我們的未來我們自己做主。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3

當我再次看完《傲慢與偏見》時,依然被裏面伊莉莎白與達西間曲折卻美好的愛情所感動。同時,也在此書中有了壹些新的收獲。

班納特夫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自己的五個女兒嫁出去,開始時,我並不知道為什麽,後來在後面談到柯林斯的出現時,和查了壹些資料,我也才知道真相。身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關於財產限嗣繼承問題在當時是個復雜問題,只有男性才有繼承權,女性只有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處境。而班納特家中五個全是女兒,所以五個女兒在班納特死後將會壹清二白。班納特夫人就是害怕自己和自己丈夫死後,沒有錢財的女兒們在生活上會非常艱難。雖然在作者筆下的班納特夫人是位愚蠢,沒有頭腦的人,然而,她對女兒的愛卻是非常令人感動的。為了簡能夠與彬格萊先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不惜讓簡淋雨導致感冒而不得不留在彬格萊家(然而當時的醫療環境是非常落後的,感冒嚴重的話,說不定還會搭上性命)。這件事可以看出班納特夫人嫁女兒的心切,雖然手段對我們現在來說有點心機。在電影中有壹個畫面很感動,那是班納特夫人站在窗口望著將要出嫁離家的莉迪亞時忍不住落淚,伊麗莎白看著落淚的媽媽,過去擁抱媽媽的畫面,這個在書中並沒有的情節,然而卻深深打動著我。

《傲慢與偏見》同時作為壹本體現女性的文學作品,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女性在當時社會的艱難。第壹,班納特夫人作為全書的主要人物之壹,然而,我們卻從未知道她的原來姓名,已婚女性好像嫁人後就像喪失了她們原本的名字。如伊莉莎白嫁給達西後,大家不再叫她Elizabeth,而是達西太太,jane嫁給彬格萊後,名字成了彬格萊太太。第二,關於班納特家中財產繼承問題,只能由男性繼承,女性則在她們父親死後變得身無分文。而且女性當時的社交活動也極其有限,她們沒有工作,沒錢沒地位的她們只能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書中夏洛蒂的命運就是如此,27歲未嫁,成為家中的包袱,沒錢沒地位沒樣貌沒智慧,最後只能選擇柯林斯改變她的窘境。

我常想,為什麽簡·奧斯汀這部只有平平凡凡的故事情節為什麽能歷久不衰?最後,我給自己的答案或許是書中講述的人與人間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和愛等品質吧。因為它放在哪個年代,都不曾褪色。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4

讀了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讓我知道了原來在遙遠的歐洲不僅有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悲壯的愛情,像莎翁那樣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來也有市井家,回歸生活的美。簡單,精致,如同“兩寸牙雕”,卻窺視出了整個社會。

弗蘭克奧康納說:“我認為簡。奧斯汀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技巧局將壹樣,她在文學方面爐火純青,就像莫紮特在音樂方面的完美無缺壹樣。”《傲慢與偏見》的語言如同掠過竹林的風,帶給我竹林般的清涼,泉水般的清澈,讓人可以隨時隨地的沈浸其中。那細膩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為我拉開了英國田園風光的帷幕,不經意間勾勒出了壹個浪漫純美的童話,卻又那麽的貼近生活。

這是壹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小說。小說圍繞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個女兒嫁出去的主題展開。書中壹***寫了四隊青年男女的結合,作者壹壹加以比較,批判,愛憎分明的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與婚姻觀。富有傲慢的達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麗莎白,溫柔體貼的簡和有權有勢的賓利,以及莉迪亞和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貝內特夫婦五個女兒待字閨中,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法律,他們死後家產須由遠房內侄柯林斯繼承,因此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成了貝內特太太最大的心願。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架構。雖然作者在作品中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的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其實小說中的班奈特太太是當時社會大多數人的縮影,愛情對她們來說是不可靠的奢侈品,她們只看重物質,看重權勢。所以當富有單身的賓利來到內瑟菲爾德莊園,便成了眾人註目的焦點和談論的話題,以及小說中對軍官們到來,小鎮人民細微的表情和言語的描寫,將當時社會風氣展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作者奧斯汀是壹個具有批判精神的女性,於是她塑造了壹個追求純粹的愛情,多少有些藐視權貴的伊麗莎白。雖然小說寫於19世紀初葉,但是她所闡述的愛情觀與婚姻觀放在當下中國卻也依舊是那麽熱點的問題。看到社會中充斥著的拜金主義,炫富事件,小三,包養等心中竟升起壹種荒涼,但這也並非真愛的缺失,而是社會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種狂熱的拜金主義是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夠完善,本來在壹個市場經濟國家,對金的崇拜,對物質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中國卻顯得有些病態了,因為在中國沒錢妳便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在“生存”這把懸於頭頂的大刀壓迫下,拜金現象自然變得嚴重,人間的真善美也在死亡的威脅下大大貶值。而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哪怕妳沒錢,妳還可以生存,所以在國外對藝術,對學術的追求熱情遠高於中國,同樣在那樣壹個安逸的社會裏,愛情觀也讓現代中國青年向往。

在我看來婚姻的奠基本來就應該是愛情,如同伊麗莎白所追求的壹樣。面包與玫瑰的選擇,若二者不可得兼,取玫瑰而舍面包也。這種選擇或許是因為我還沒有面臨生活的壓力,但是追求愛,追求美的確是發自內心的呼籲。

但這只是個人的做出的選擇罷了,在經濟學中的壹個重要基本假設那便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們總是在不停的面臨選擇,而我只是出於個人偏好更側重精神,願意承受更大的機會成本而已。同樣,有些人更側重於物質,這只是壹個選擇,沒有對錯可言。然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當大部分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那這個選擇便成了壹種風氣,久而久之,便成了壹種習俗。之所以將題目設為“兩寸牙雕”,不僅是因為《傲慢與偏見》的精巧細致,更是因為通過這個“牙雕”窺見了當時的風氣,拋開愛情不談,還有其他的壹些感慨。

首先讓我感慨的是當時人們對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因為整個故事的構架便是在依據當時法律貝內特夫婦死後財產由遠房內侄繼承這個源動力的作用下進行的,可見當時法治發展的水平。

其次是平等,“傲慢與偏見”這個書名便是在平等的觀念下產生的,達西因為在交際舞會上不肯與他人跳舞,讓伊麗莎白認為他十分傲慢,以至於產生了偏見。要認識和結交朋友都必須與他人壹同跳舞,隨時更改舞伴,盡興而為,雖然這個平等具有局限性,但這些應該便是現在歐洲國家自由,平等,法治等觀念的雛形。這些從兩寸牙雕中觀察出的細末,讓我回眼中國的當下,期待能發現更多的進步雛形。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5

早就聽說這是本極好的書,壹日,偶得此書,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說開始是抱著獵奇的態度來看此書的話,那麽到了後來,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這本書主要是通過貝內特壹家幾個女兒的婚姻描寫,反映了幾種不同的婚姻觀念。

在愛情中,究竟是應該把美貌、金錢、地位還是愛情本身放在第壹位呢?作者並沒有死板地采用說理的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幾樁不同的婚姻描寫,讓讀者自己去琢磨……在這本書中,描寫的人物盡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顯得有主有次。雖然這裏面的人除了簡·貝內特和伊麗沙白·貝內特以及賓利先生和達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幾乎都存在很多缺點。但正因為對這些小人物的描寫,更讓我們覺得它的真實,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其實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著這些並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嗎?捫心自問,無論是貝內特太太的自私、勢利、放蕩;威克姆的恩將仇報;柯林斯的虛偽愚蠢、奴顏婢膝還是凱瑟琳夫人的獨斷專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們是不是都能從自己或周圍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來?當然,書中所描寫的人物並不是都那麽猥瑣。簡是貝內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溫和,甚至有些天真,從來都不會把別人往壞處想——哪怕她明知別人在欺騙她!其實這樣的人雖然看似完美,但我覺得,她似乎缺少應有的是非鑒別能力,倘若她生存當今的中國,只怕被人騙得連東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實做人不僅僅要有寬容之心,還要有起碼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麽時候該忍,什麽時候該退!

我最推崇的是伊麗沙白——貝內特家的三小姐。她美麗、熱情、聰明、自尊自信、面對權勢絕不低頭。當她看到達西的傲慢行為時,即使知道他是壹個年薪上萬英磅、並且地位頗高的少爺,她也絕不因此而強迫自己去巴結他。舞會上,當整個朗波村的人都對他趨炎附勢時,她只是鄙夷地坐在壹邊。後來,她知道自己錯怪了達西時,也敢於表白歉意。還有,在簡生病的時候,她放下小姐的架子,徒步冒著雨去探望姐姐,耐心地服侍姐姐……總之,在這本書中,她幾乎是壹個完美的可人兒,有個性,卻又善良無私!賓利是壹個和簡差不多的“老好人”,盡管他也很有錢,但他卻那麽平易近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和簡能走到壹起,我想,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至於達西呢,前面說過,他是壹個“傲慢的家夥”,盡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很善良,他雖然有錢有勢,但對傭人們卻那麽慈悲,對朋友也那麽真誠、無私。其實他高傲是因為他有資本——試問壹下,壹個從小就生長在權貴家庭的少爺,壹個壹直被父母寵著的獨子,能不養成自高自大的壞毛病嗎?開始,他也存在著很深的門戶之見,但是,在伊麗沙白的影響下,他慢慢地開始接近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稱的”小老百姓了。後來,他和伊麗沙白拋開門戶之見,終於走到壹起了,他們這兩個性格幾近完美的人,以後互相影響,也許會變得更完美了吧。……總之,看完這本書,感想頗多,無奈文筆有限,難免詞不達意,寫下些生硬的文字,但願大家別見笑!同時,建議大家都看看這本書,看完後掩卷深思壹下書的主題:愛情,到底是應該把什麽放在第壹位?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6

讀了簡·奧斯汀寫的《傲慢與偏見》,有壹種想再看壹遍的沖動,有太多美妙的感覺需要再重新回味。這部小說講述了四對戀人的婚姻 愛情故事:伊斯林和卡洛蒂講實惠、找歸宿的結合,麗迪雅與威克漢姆輕佻與放蕩的結合,簡與彬格萊寧靜與溫和的結合,而最值得稱贊的便是達西和伊麗沙白擺脫傲慢與偏見後的結合。雖然他所反映的是貴族愛情婚姻故事,但是其中所滲透的婚姻道德觀念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是達西,可能是由於我與性格與他有些相似的緣故吧。壹開始,他給人的形象並不是那麽的好,有壹種瞧不起人的傲氣,這可能與他看透了人與人的虛偽,所以覺得真正值得他欣賞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可是從小說中其他的壹些人物來看,他的`感覺又不嘗不是正確的呢?貝內特夫人及小說中的好幾個人物形象都有勢利卑微的毛病,而像貝內特家中的幾個小姐妹粗俗放蕩。

正因為他善良真誠的品性,所以對於他所認識的人的品性有很高的要求。他很少說話,他說話時也總是帶著評論家的語氣,貝內特壹家的幾個姐妹在他眼中是沒有高貴可言的,所以他的性格有壹些偏激。非常自信的他在受到伊麗沙白的數落之後,逐漸明白了自己性格的弱點,所以後來也變很隨和,而且說話做事彬彬有禮。他的性格的突變是愛的結果,愛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由於他對伊麗沙白的愛,愛的挫折使他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從而實現了質的飛躍。他對愛情的觀念由柯斯林變成了彬格萊。在生活中,有許多男子他們不也是有著許多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嗎,可是他們總是固執己見,即使有了失敗的愛情也不去分析自己的性格弱點,讓愛情壹次又壹次地擦肩而過,這是多麽的令人惋惜啊!

對於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伊麗沙白也是讓人愛慕的。她是壹個很有主見的人,因此她不受常人的束縛,他壹開始喜歡的並不是達西,而是對風度翩翩、行為惡劣的威克漢姆產生了愛慕。然而她不斷地成長,她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自己的理智中不斷成熟。達西的信是這篇小說的重點,它使她改變了對達西的看法,從而漸漸地喜歡上了她曾經堅決拒絕的達西。

她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她是那麽的聰明活潑而又那樣的機智,這使她並沒有犯像她妹妹壹樣的錯誤。她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更擁有良好的美德。我想她之所以後來喜歡上達西的其中壹個原因就是因為她後來感覺到她錯怪了達西,從而產生的壹種內疚感,進而轉為她對達西人格的敬仰。如果壹定要說她的可貴之處的話,我想就是她的開朗活潑、敢說敢做的人格魅力。她敢於正面對待瞧不起她們家族的人,所以對於達西的帶有傲慢的求婚,她不僅強烈地拒絕而且還把他大罵了壹頓。後來,當她愛上達西以後,對於凱瑟琳夫人的阻攔與幹涉,她表 現出壹咱簡所不具有的剛毅。她主動爭取著自己的幸福,比起那些嬌柔造做、有愛卻不愛的人,她的這種精神是多麽的可貴啊。

伊麗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實面目前對其充滿好感,她的姨媽卻說這樣的青年托付終身不會幸福,因為他沒有財產沒有穩定收入,伊麗莎白接受這樣的看法,並且主動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及收獲篇7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品。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最主要的就是發生在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以她對達西先生從壹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壹生中成就壹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愛情還是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復的認識過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作者認為,戀愛婚姻既然是關系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壹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蒙住了眼睛。伊麗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產生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壹步加深了她對達西的偏見和憎惡,後來她自責地說,她所以會做出這種蠢事,完全是虛榮心在作怪。讓我們知道:“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傲慢與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壹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壹個人所給予的第壹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壹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觀壹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為了解才有所改變。生活需要了解和溝通,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給壹個人下定論。

命運是奇妙的,妳永遠不知道生活中將要發生什麽,生活就是生活,妳想這樣,可它偏偏是那樣。人的手掌太小了,握不住它驚喜和傷害,只是聽由它傾盆而來。所以說,我們每壹個人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勇氣絕不是沖動,而是追夢者對未來對理想的壹種執著。也許妳曾有過這種感覺:偌大的世界妳孤單地前行,丟棄了合乎自己的理想而顯得空空蕩蕩,妳以為自己還要寂寞地站很久,以為就算丟棄了整個世界也依然可以安穩地生存。這時,想想達西,想想他的勇氣,也許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