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頭的字大都和植物有關。
很多字都是通過象形文字,歷經時代發展,壹步步簡化而來。而草字頭的象形字就是描摹草的樣子。現在帶有草字頭的漢字,多是草類相關的植物,如芝、芷、芪、花、茶、蓯蓉;還有壹部分是形容植物生長狀態,比如黃、榮、苗、蕪、茂、茁、荒;還有壹部分形容植物特征和部分,比如芬、芳、茸、菁、藍、蕊、莖、蔓、藤等等。
草字頭的來源
歸納來說,草字頭的字有三種來源:
第壹種:來源於“艸”字(古“草”字),與草本植物有關。
古“草”字為“艸”,由兩個“屮”組成。“屮”音chè,這是壹個象形字,《說文解字》說它是“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說文解字》:“凡艸之屬皆從艸”,所以有了草字頭。
在篆書當中,草字頭是“艸”的寫法,但是在楷書當中,就簡化成了“艹”,這是草字頭的應用最多的壹種,都與草本植物(或近似草本植物)有關,如“芝”字。
註意的是,草字頭除了與草本植物的形體有關,還與草本植物的屬性也有關。就是說有壹些表示草本植物屬性的字,也是用草字頭,比如“芬芳”二字,就是表示植物散發的氣味,用了草字頭。
第二種:來源於“竹字頭”,與竹子有關。
比如說“節”字,實際上它的繁體字寫法“節”就是竹字頭,後來變成草字頭,這與漢代隸書簡寫有關。
在很多漢代隸書當中,將竹字頭寫平,也可以理解為簡寫,就成了草字頭。這種寫法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楷書。比如王羲之的楷書“節”字也使用了草字頭的寫法。
第三種:來源於其他偏旁部首的簡寫。
比如“榮”字、“瑩”字的草字頭,實際上繁體字是兩個“火”字並寫法(榮、瑩)。這種草字頭與草本植物和竹類都沒有關系,是因為漢字簡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