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背後講述的深刻哲理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壹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 《京華煙雲》是壹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壹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壹本偉大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壹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妳進去,隨妳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妳同中國人壹起過日子,壹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然此小說實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妳壹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壹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壹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壹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京華煙雲》是壹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壹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壹小醜否?” 《京華煙雲》的後續篇是《風聲鶴唳》,《風聲鶴唳》也被譽為中國的《飄》。《京華煙雲》讀後感 讀《京華煙雲》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壹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壹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壹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壹個妙想家,有妳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妳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妳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妳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她象壹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