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可以說是在初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學科,因為它有壹個會考,取決於妳能不能上壹個好的高中起著關鍵作用。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壹些知識點,供各位同學參考,希望對各位同學有所幫助。
第壹節、亞洲的地理環境
亞洲
半球位置:主要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和北臨北冰洋
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中部高、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氣候特點:①氣候復雜多樣,(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②大陸性氣候分布廣③季風氣候顯著 河流特點: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的海洋(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人口特點: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36.72億)人口過億的國家有6個,東亞、東南亞、南亞人口稠密
亞洲的氣候為什麽復雜?可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方面分析。地理初壹下冊復習提綱⑴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集中
在夏季。
⑵、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幹燥。雨熱同期。
⑶、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尤其是夏季風)對農業的影響:利――雨熱同
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不利-易產生旱澇災害,威脅農業生產。
⑷、為什麽說亞洲是世界第壹大洲?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壹個洲;②是世界上誇緯度最廣的
壹個洲;③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壹個洲;④是人口最多的壹個洲。
⑸、通常,人們根據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
中國位於東亞。
第二節、亞洲的人文環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⑴、2000年,在世界60.55億人口中,約有36.8億人生活在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壹個洲。
⑵、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其中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基斯坦六國人口超過1億。
⑶、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P5”閱讀材料”及表格
針對這壹問題,如何實現良性循環?
2.多樣的地域文化
文化現象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A、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幹旱。由於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幹旱的草場適於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遊牧的方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B、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壹,為了禦寒當地人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
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稱為這裏主要的交通工具。
C、也門位於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D、孟加拉國地處恒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壹,
終年濕熱,河網密集,所以這裏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E、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島地處熱帶雨林地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
他們都居住在高腳屋內。由於過的是聚居生話,所以房屋很長。
F、日本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有“地震國”之稱,所以
日本的建築有很多防震設計。
3.經濟發展差異
⑴、亞洲經濟的總體特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差異很大。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
⑵、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從綜合的角度來看,影響亞洲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歷史因素。
⑶、三類產業的劃分:P16圖6.19和閱讀材料
①、三類產業的含義;
②、三類產業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
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壹產業的比重越大。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壹節、日本
1、東亞島國: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的3900個島嶼組成。首都是東京。
2、多山的地形:
⑴、地形特點:以山地丘陵為主(占3/4),平原面積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⑵、日本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壹座活火山。P20圖7.5
A、日本為什麽多火山、地震?從板塊構造學說來說,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也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B、火山能帶給人們災難,但是在非活動期間,可以為人類造福嗎?火山爆發後沈降下來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於農業生產,火山在非活動期間,可以開辟為旅遊地和地學科研基地。
⑶、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
3、溫濕的氣候(北部?溫帶季風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特征明顯。
4、發達的經濟:
⑴、加工貿易型經濟:原料燃料依靠進口,產品依靠出口。
⑵、日本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狹長的地帶。
原因:多優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而且這裏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地,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P23圖7.13及表格。
⑶、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等有利條件,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不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資源貧乏,需要從國外進口,經濟對外依賴嚴重。世界壹旦發生經濟危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沈重的打擊。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⑴、日本民族構成單壹,大和民族占絕對優勢。
⑵、日本文化具有東西方兼容的典型。
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初二###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二###)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
2、位置及領土組成: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3、重要海峽: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
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P27圖7.19及文字部分)
5、地形特點: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⑴、國家:①、中南半島國家:越南、老撾、(內陸國)
、緬甸、泰國、柬埔寨
②、馬來群島國家:新加坡-花園城市;印尼最大的群島國家(千島之國及火山國);
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等
⑵、居民:東南亞居民大多為黃種人,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原因: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區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經過長期開發,已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
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利:1.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2.水運條件,為城市的對外交通提供便利。3.為城市
提供水源
弊:1、城市廢水汙染河流。2、河流水患影響城市。
8、東南亞的旅遊勝地 P33圖7.30
第三節、印度
1、概況:(P35圖7.34)位置――亞洲南部,三面臨海,大部分地區地處
熱帶和亞熱帶。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目前人口超過十億,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印度人屬於白色人種。
2、 印度人口眾多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印度的自然資源總量
較多,但由於人口較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鋼產量和糧食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差距。所以說人口的過度增長對壹個國家的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印度的地形特點:(P35圖7.34)自南向北明顯的分為三部分:北部山
地:喜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幹高原。
3、 印度的氣候特點: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
7.387.397.40)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歸功於印度的“綠色革命”。
7、印度小麥、水稻的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分布的關系:(P38-39圖7.41-42)
二位。因此發展中國家並不是什麽落後的。
第四節、俄羅斯
1、面積最大的國家:
⑴、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1700余萬平方千米),世界唯壹地跨歐亞兩大洲。俄羅斯屬於
歐洲。
⑵、地理位置:亞洲北部,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西南部裏海,南與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相鄰。
2、地形:(P41圖7.45)
⑵、⑶、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處1600多米)。
4、 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夏
季短促而溫暖)。P43圖7.46
5、 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P44圖7.48
⑴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資源(有世界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礦產資源(秋明油田和第二巴庫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⑴、俄羅斯是壹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大國,但輕工業薄弱。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
⑵、四大工業區:P44圖7.48①、聖彼得堡工業區;②、莫斯科工業區; 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亞洲).
⑷、主要城市:
①、首都莫斯科:全國最大城市和綜合性工業中心,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有著名的紅場、克裏姆林宮。
②、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臨波羅的海;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臨太平洋;④、摩爾曼斯克:臨北冰洋(終年不凍,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⑤、目前,俄羅斯的航空航天技術、核工業技術、深海探測技術、遙感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7、發達的交通P46圖7.50
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尤其是管道和鐵路運輸。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地區分布不平衡:①、歐洲部分鐵路網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②、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但有壹條非常重要的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它橫跨亞歐大陸,又被成為是亞歐大陸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