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史記中的故事10個

史記中的故事10個

1、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2、鴻鵠之誌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壹。

陳涉小時候家裏很窮,經常被人雇傭耕田。壹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就對壹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壹天我變得富裕了,壹定不會忘記妳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誌向呢!

3、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壹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沈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5、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壹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6、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傳》。

釋義: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追求富貴,只要能鐘鳴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罰而死也無所謂,我好不容易獲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寧願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雖飽學卻窮困,在齊地被眾儒生排擠,不容於齊,借錢借不到,去北方燕、趙、中山等地,還是不遇,入關希望衛將軍引薦給聖上,沒有消息,手中沒錢,諸賓客都討厭他,最後豁出去伏闕上書,竟然獲得重用。

大臣紛紛向他行賄,有人勸他說:“妳這樣太過分了!”

主父偃說道:我從青年時就出外遊學,達四十多年,弄得雙親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朋友不願收留我,投在將軍門下時其他賓客都厭棄我,我困厄的時間太久了。現在我有了權勢,為了榮華富貴,法場上吃壹刀也是心甘情願!

這說法類似於後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7、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出自《張耳陳餘列傳》。

釋義:當初兩人互相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誠懇,最終卻反目成仇,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何?

張耳和陳餘早年刎頸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陳餘比張耳小,他對張耳像對自己的父親壹樣。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張耳為王,陳餘為侯,陳餘大大不服,因為張耳、陳餘對於恢復趙地的功勞是同樣的。

陳餘用武力趕走張耳,使得張耳逃到劉邦那裏。

劉邦與項羽爭鬥時,劉邦要求陳餘歸到自己壹方,陳餘提出的條件竟然是要劉邦殺了張耳才會答應。

劉邦殺了壹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把人頭送給陳餘。陳餘發現受騙後,就投向了項羽壹方。韓信與張耳破趙地,斬殺了陳餘。

8、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自《刺客列傳》。

釋義:有本事的人只會為賞識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傳》後面還有類似的壹句“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是說把我當成普通人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把我當成國士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國士的態度來報答他。

女為悅己者容,可以說是對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

9、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出自《儒林列傳》。

釋義:學者要依據學術真理發言,不要為了阿諛世俗權勢而撒謊。

漢武帝征召轅固生入朝廷做官時,公孫弘也在被征召之列,當時轅固生瞪著眼睛對公孫弘說了上面那句話。

公孫弘做官後果然曲學阿世,證實了轅固生的先見之明。

10、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出自《李斯列傳》。

釋義:壹個人是有出息還是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壹樣,是由自己選擇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年輕的時候做壹個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廁所裏,看到老鼠在吃臟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在官府的糧倉裏,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

於是李斯深有感慨,說了上面那句話。

人類社會有不同的階層,有貧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和地位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保障社會的公平和諧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