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歷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歷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壹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妳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壹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

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

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4、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壹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壹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壹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壹拳捶碎黃鶴樓,壹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

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妳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壹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後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壹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裏,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

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壹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壹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壹號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