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本來只稱《詩》或《詩三百篇》,後來儒家把它尊為經典,稱作《詩經》。《詩經》裏的詩,包括風、雅、頌三類。“風”大多是民歌,富於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160篇。
“雅”是西周的正聲雅樂,***105篇,分大雅和“小雅”。“頌”是統治者進行宗廟祭禮的舞曲歌辭,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賦”是直接鋪敘陳述;“比”是比喻;“興”是借物起興,以引起下文。這種表現手法被後人所繼承發展。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壹家壹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裏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