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譯如下:
唐、王昌齡的《塞下曲其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壹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註釋:飲(yìn)馬:給馬喝水。平沙:廣漠的沙原。黯黯:昏暗模糊的樣子。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築長城,西起於此,故有“昔日長城戰”之語。昔:壹作“當”。長:壹作“龍”。足:壹作“漏”,壹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此詩為王昌齡《塞下曲四首》組詩的第二首。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壹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壹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壹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壹“驚”字。
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壹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
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壹“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