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歷史與文化內容的構成包括哪些

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歷史與文化內容的構成包括哪些

壹、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壹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壹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準相比,兩課的***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註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註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準***同追求的壹個基本理念.只有關註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註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準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壹.當今每壹個學生都是壹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誌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壹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壹件什麽事?這是壹個什麽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壹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妳的壹個旅伴,妳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註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壹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壹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壹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壹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裏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壹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壹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壹,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