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亦舒的言情小說《我的前半生》,創作背景是什麽?如何進行賞析?

亦舒的言情小說《我的前半生》,創作背景是什麽?如何進行賞析?

小說的創作背景:香港從六十年代開始進入工商業,七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文學作品本土化、多元化發展。通俗小說作家開始壹個接壹個崛起,為了吸引讀者,亦舒在書名和人物名字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亦舒最喜歡的小說是魯迅的《傷逝》。小說《我的前半生》延續了魯迅以女性自由,和解放為主題的《傷逝》,亦舒著重塑造了離婚後子君的形象,即現代女性面臨的婚姻變化。

她的小說《我的前半生》的主人公是子君和涓生,也是與《傷逝》有關,小說的構思來源於魯迅的《傷逝》,將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放到了在香港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

小說的賞析: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在壹定程度上,並不完全認同賢妻良母的觀念,強調女性要獨立。要實現這壹目標,首先要取得經濟獨立,以其他方式獲得自由。作家吧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子君身上,表達了作者對職業女性的期待,子君是壹個勇敢的與小資產階級鬥爭的女人,喚醒了她沈睡的人格意識。作品的主題是謳歌職業女性自尊的奮鬥意識,字裏行間呼應著當代女性奔騰向前的時代精神。

從婚姻和愛情的角度來看,亦舒認為“婚姻是與愛情無關的”,對愛情持有的是懷疑態度。婚姻不是因為愛情和精神的和諧,子君也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亦舒認為愛情是理想的,可遇不可求,體現了壹種更加自由的婚戀觀,女性在婚戀觀上也應該是非常自由的。子君她終於成功了,變得堅強和自信,她的美麗中有壹些滄桑,子君成功地擺脫了涓生,擺脫了過去,她不用仰息他人,但她依然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