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壹篇文章。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把此篇作為首篇,應該說是眾望所歸。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是壹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在自己癱瘓時幾件小事,壹個個平凡的細節為讀者詮釋了偉大母愛的內涵。我想,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讀出更多的東西。課文既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更是壹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語言含蓄,情感真摯細膩。其中既蘊含了作者史鐵生對已逝母親的深切懷念,又抒寫了因當時只顧自己肆意發泄而不顧惜母親的那種悔恨之情,以及不懂母愛、不珍惜母愛的那種深深的愧疚,從字裏行間可感受到:失去母親成了心中壹種永遠的痛。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從母親未竟的話語裏,獲得了新生,成為壹位令人景仰的作家。
此文可教的東西有很多,通過細致的描寫刻畫人物,由對比突出母愛的無私,幾次寫菊的運用,對題目中秋天的理解,對文章線索的把握和梳理……到底以何作為抓手?解決什麽問題?達到什麽目標?怎樣進行?實質點說,教什麽?怎麽教?是教學永遠的難題。
我想:從單元目標謀篇,應該是教學的整體定位。扣散文特點教讀,應該是教學的底線。從這兩點看出,重視朗讀,細細品讀,體會情感,應該是重中之重。再根據文本的特質,抓住透過細節凸顯人物,就是抓手。找出創新的出口,遵循學生的認知,也很重要。
教學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通過朗讀、品讀細節,把握人物形象
滲透讀懂人物的方法:結合語境、抓住詞眼、賞讀對話
在感恩中理解愛,在感動中樹立“好好兒活”的信念。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細節描寫,理解母愛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文字背後蘊含的復雜情感
二、說學情:
這是第二單元有關親情的第壹篇文章,七年級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本課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熏陶與感染,感悟人間真情,及時的給學生作壹次愛的洗禮。但他們剛剛步入初中,對初中語文和小學語文的學習重點還不很清楚,對語文規律性的東西還不清楚,對散文閱讀方法還不是很清楚,她們的的閱歷尚淺,理解尚淺,情感體驗尚淺。當他們遭遇這篇大家的文章,可能只停留於淺層的解讀,知道這是壹篇懷念母親的文章,知道是壹篇有關母愛的文章,但對於作者在這篇散文中深埋的情感理解不到位,或者說要想很明白文意和情感,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註重情感體驗。”所以,給學生搭好梯子尤為重要,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很重要,把學生體驗和文本巧妙鏈接很重要。因為學情是永遠的教學起點。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認為這種情感濃重的作品應該重在閱讀與感悟。《新課程標準》對作品閱讀的要求是“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我綜合運用分角色朗讀、品讀、跳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同時運用填詞法咀嚼語言,感悟真情。在整體閱讀中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同時也靈活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準備: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了解作者生平。
五、說教學過程:
(壹)溫情導入:世間的壹些愛,當我們擁有時,不覺得珍貴,甚至都沒有在意;直到有壹天,它突然消失了,才懂得壹切已無法挽回。今天,我們壹起去品讀壹篇有關愛的文章,壹起去感受母子之間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二)考考自己,掃除障礙(字詞正音、簡單說話)
? 癱瘓 憔悴
? 捶打 整宿
? 絮絮叨叨 暴怒無常
? 訣別 翻來覆去
? 侍弄 喜出望外
意圖掌握字詞是理解文本的根基,梳理生字詞是每課的必修,尤其對於七年的孩子。但只停留於會讀會寫還不夠,能在具體語境中靈活運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安排了“說簡單的話”環節,鍛煉其具體運用的能力。
(三)讀人讀心,品味情感
1.猜讀題意
從題目中妳讀出了什麽?沒讀懂什麽?妳還想知道什麽?
意圖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入手的閱讀方法,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滲透。這樣的發散思維,有助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章,更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讀出與讀不出,才是教師教學的分界點。對於懷念母親的主題,學生能感知,但為什麽是秋天的懷念以及為什麽懷念,學生尚處於朦朧階段。教學生未知,這才是教學的目的及重點。
2.細讀母愛
(1)抓住首尾,整體感知
首段: 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聽著聽著李谷壹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麽勁兒!"
——我們看到了壹個 的小夥子。
? 尾段: 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壹塊兒,要好好兒活……
? 我們又看到了壹個 的小夥子 。
意圖整體感知,是壹切解讀的源頭。本文是壹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看似很平凡,很瑣碎,文字很平淡,但蘊藏的情感卻深似海。學生能感知這是有關壹篇癱瘓兒子和肝癌母親的故事,能感受到母愛是這壹文本的主題。但從哪些文字中感知並分析,是很大的弱點。抓住首尾句,讓我們感知作者前後的的變化,進壹步去思考變化的原因——母愛。從而過渡到本課重點:對母愛的深刻解讀。
(2)細品文字,讀懂母愛
兒子從不想活,到要好好兒活,經歷了很多很多的痛,可以說是母親的愛,讓他的精神站立。母親的哪些做法深深打動了妳?
運用填詞法,讓學生體悟語言。從細節中,讀懂母愛。
結合語境,抓住詞眼,賞讀對話,去讀母愛是滲透的方法。讓學生慢慢進入言語內部,在語言中體悟情感。
? 結合語境,讀懂母愛
? 母親就()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聽著我的動靜。當壹切恢復沈寂,她又()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 抓住詞眼,讀懂母愛
? 母親()過來()住我的手,()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壹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 母親進來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妳去看看吧。”她()的臉上現出()般的神色。
? 她高興得壹會(),壹會():"那就趕緊準備準備。"
? 賞讀對話,讀懂母愛
?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妳去走走。”
?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麽勁兒!”
“咱娘兒倆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妳去看看吧。”
? “什麽時候?”
? “妳要是願意,就明天?”
? “好吧,就明天。”
? “那就趕緊準備準備。”
? “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麽好準備的!”
? “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妳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妳去北海嗎?妳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壹腳踩扁壹個……”
意圖課標要求,我們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尤其是散文教學,如果脫離了文字品析,再讓人感動的課堂,也不是語文的課堂。“對於母愛的表達,壹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去品”,錢夢龍前輩如是說。帶領學生進入語言深處去感受,才是語文之本。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於各種描寫,尤其是細節描寫,帶領學生從描寫中去讀去品去析,才是理解母愛的不二法門。
讓學生讀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通過朗讀、交流、對話等多種學習方法品悟這些細節,如文中的“擋、躲、撲、抓、笑、悄悄地”等字詞,來感受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牽掛、是呵護、是擔憂、是細心······從而感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後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精當點撥,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壹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歸納:兒發泄時,她() ;躲出去後,她();當葉落時,她();菊花開時,她();兒答應時,她();說錯話時,她();當彌留時,她()······
? 躲避是愛,小心是愛,偷聽是愛,敏感是愛,央求是愛,矛 盾是愛,絮叨是愛,隱瞞更是愛····
3.讀懂作者
? 又是壹年菊花開,妳又來看花了。假如妳是史鐵生,漫步在爛漫的菊花叢中,妳最想對母親或自己說些什麽呢?
? 意圖有了以上的鋪墊,學生對這份沈甸甸的愛有了深刻的理解,對作者復雜的情感也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幾句話就能彰顯心情。這樣的訓練實質上是心理的解答,答案是否合情合理,能檢驗學生能否真懂其意。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復雜情感在學生的表達中,落到實處。
? 鏈接材料
?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著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壹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壹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壹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壹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壹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壹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最終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麽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誌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 《我與地壇》
? (四)推薦閱讀,滲透活法
結合作者微笑的四張圖片,讓學生見證他的堅強和樂觀;結合作者的著名作品,讓學生見證他的偉大成就。這既是母親期待的樣子,更是“好好兒活”的內涵。呼籲我,我們,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要好好地活。
“好好兒活”幾個字既是母親臨終前的無盡囑托,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終極意義的探詢思考,更是對我們所有活於世上之人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