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壹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麽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壹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通用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1又是壹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壹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歷五月初壹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壹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壹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壹條壹條的,末端還是連在壹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壹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看著壹片片粽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壹個個精致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壹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沈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壹並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壹揭開鍋,壹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壹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壹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壹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壹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初四壹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壹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幹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壹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壹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2“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壹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壹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壹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3又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壹進門,我就看見了壹個個掛在桌角的粽子。看著爺爺細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粽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著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粽葉,圍著手指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壹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壹些糯米,再用手按壹下,我也照著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麽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妳怎麽輕輕松松的就裝滿了呢?我為什麽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著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妳的粽葉下有壹個洞,妳壹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壹看,讓我大吃壹驚,真的有壹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葉包緊壹點,再裝壹勺米進去,然後把多余粽葉蓋過來,這樣粽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壹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粽葉系好。這樣就完成了壹個粽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為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爺爺把粽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著,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粽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粽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家鄉眾多風俗中的壹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糍粑,大年初壹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4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媽媽說,五月初五那天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著糯米,投到汨羅看江裏,我們家鄉端午節的主要風俗就是包粽子和插艾葉。
我最喜歡看媽媽包粽子。到了端午節,媽媽就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拿了幾片事先泡好的粽葉,把粽葉卷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壹會壹個粽子就包好了。媽媽包的粽子可好看了,有各種形狀的。粽子包好後,放進鍋裏煮,壹鍋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
我和爸爸忙著把艾葉插在屋門上,傳說這樣可以辟邪。艾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艾葉燒壹大盆熱水,給我泡澡,可以治療皮膚病。
我喜歡我媽媽包的粽子,我喜歡我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5今天是端午節,我壹大早就和爺爺爬到山上去踏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露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聽了這壹傳說,我也學著老人的樣子,認認真真地捧起晶瑩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爺爺告訴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為了喚起當地百姓的愛國之心,他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對於這位愛國詩人敬愛有佳,他們擔心江裏的大魚會把屈原給吃了,於是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以餵養這些大魚們,讓屈原少受肌肉之苦。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壹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全家人坐在壹起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心中湧起無限的感慨:為屈原的死感到惋惜,更為他因為愛國而死的精神感到欽佩。我要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還要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6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家鄉有獨特的端午習俗,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還有熱鬧的龍舟比賽。
每到端午節,最有意思的是包粽子。媽媽會提前準備好粽葉和材料,我們自己動手包粽子,包粽子也不容易,看著媽媽熟練地包著粽子,我也想動手包壹個,我拿了壹個粽葉,放點米和紅棗,拿著繩子綁呀綁,費了好大勁才包好壹個,雖然沒媽媽包的好看,但是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非常高興。
每到端午節的早上,我會早早的起床,用媽媽提前準備的水洗洗臉,據說這水頭天晚上已被嫦娥下了藥,洗過臉之後壹年都不會得病。
餐桌上早已擺滿了熱氣騰騰的粽子、雞蛋、鴨蛋、大蒜等,我趕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帶來了很多喜悅和歡樂,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7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午日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習俗大同小異。
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舒城縣,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
每年端午節壹到,美麗的萬佛湖上就會擠滿了前來比賽的龍舟。只聽裁判員發令槍壹響,壹艘艘龍舟如萬箭齊發,壹名名水手奮力劃動雙槳,周圍的觀眾也在為自己喜歡的船隊加油、助威!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香噴噴的粽子。所謂的粽子,就是把自己喜歡吃的餡和糯米攪拌均勻,再用粽葉把壹個糯米團包成壹個三角體,這樣,壹個美味可口的粽子就做好啦!
端午節那天早上,大家都早早地起床到菜市場購買艾葉,據說把艾葉插在門框上可以驅邪呢!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可熱鬧啦,還有吃綠豆糕、外婆送外孫禮物等習俗。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8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可真多!
吃粽子,是家鄉習俗缺壹不可的。把江米泡上兩三個小時,粽葉也泡上。泡好後,把粽葉疊成筒形,放上江米,再放點棗和花生,最後用江米堵上,包成四角形,用線系好,這樣,壹個粽子就包好啦!把粽子煮上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剛煮出來的粽子有棗的香甜,花生的香味,又軟又黏。
戴五谷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五種顏色,俗稱“五行,”有避蛇的作用,壹般戴到當年的六月初六。到了那天,人們就把身上的五谷線扔到草叢裏,祈禱平安幸福吉祥。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端午節那天,人們聚集在龍泉湖畔,山呼海動般的人群,隨著那陣陣鼓聲,看那龍舟利劍飛弦,精彩有趣的賽龍舟表達了家鄉人民的喜悅慶賀心情。
家鄉的習俗豐富多彩,粽子的香甜、艾的清香、香包的藥香都讓我們終身難忘……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9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早上,我和媽媽來到街上,不知怎的,發現大街上多了好多人,他們手裏都拿著幾枝小樹枝,我很奇怪,就問媽媽:“媽媽,他們今天拿樹枝幹什麽?”,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那不是樹枝,是艾枝,他們把艾枝拿回家裏掛在自己家裏的門上,窗戶上,可以驅蒼蠅和蚊子,還可以避邪。”我點點頭對媽媽說:“我明白了,我們也去采幾支艾枝掛在我們家的門上吧!”媽媽答應了我的請求,我們便去河邊采艾枝……
中午,我們家做了壹桌豐盛的飯菜,除了我們平時過節時吃的家常菜外,還多了許多漂亮的三角粽子,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壹個較大的粽子,剝開粽葉,津津有味的沾著白糖吃著白嫩嫩的糯米,好吃極了。我問爸爸端午節為什麽吃粽子,爸爸告訴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我終於明白過端午節的真正原因了。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既可以吃到好東西,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節真好!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10壹年壹度的端午節在五月五日,這是壹個特殊的日子。
五月五日的第五天是紀念屈原殉難並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肉,人們把糯米包在粽子葉裏,扔進汨羅江。我們家鄉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包粽子和插艾葉。
在端午節,餃子開始被包起來。我媽媽拿了幾片預浸過的葉子,把葉子卷成壹個圓錐,把糯米放在圓錐裏,中間放了幾個蜜棗。過了壹會兒,餃子被包好了。我媽媽把它們包裝得很漂亮。三角形和菱形包好後,餃子被放進鍋裏煮熟。壹鍋美味的餃子從鍋裏出來,聞起來很香。
當媽媽包粽子的時候,我和爸爸也很忙,也就是插艾葉。我用紅羊毛把艾葉綁起來,父親把綁好的艾葉插在房子的門上。傳說這可以驅除邪惡和幸福。艾葉也可以用作藥材。奶奶每年夏天都會用艾葉燒壹大盆熱水,然後用熱水給我洗澡來治療皮膚病。
我喜歡我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風俗端午節的作文11時光飛速,新壹年的端午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都忙個不停,沈浸在節日的氛圍中!
我們這裏每逢節日,親人都要團聚壹起。所以我們壹家三口驅車到爺爺奶奶的家,過個團圓的端午節。壹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家家門前掛著串串碧綠的艾葉,處處充滿著濃濃的端午氣息。
開飯了, 端午這天,少不了的是雄黃酒。這味道鮮美,帶著壹絲絲涼意的雄黃酒,喝壹口就會讓妳感覺心曠神怡!再有就是味道鮮美的粽子了, 奶奶做得粽子更是好吃,有各種各樣的口味,真是讓我大飽口福!
吃完了粽子,奶奶給我們每人發了壹個香袋,大家都喜歡極了!聽說他還有辟邪、防蚊等作用呢!
當然,最讓我們開心的還是激動人心的賽龍舟了,龍舟在河裏疾馳,我們在岸上奔跑。鑼鼓聲、吶喊聲響徹雲霄,那氣勢真是動人心弦呀!
在這充滿歡樂祥和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端午節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