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

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

 身為壹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壹,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麽妳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1

 壹、教學成果

 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說出內心真實感受。“領新書”是學生入學後經歷的壹件大事,讓學生看圖,回想領新書的情景,說出內心的感受,學生不約而同地表達出高興、激動的情感。

 二、成功之處

 利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知道學校與幼兒園的不同。讓學生通過看圖、回憶,尋找、發現、比較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明白小學生活以學習為主,要盡快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轉變,逐漸適應學校的生活,並用愉悅的心情面對新的變化。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做到寓教育於活動中。結合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開展了整理書包和參觀校園的活動,學生興致很高。在活動中學生互相學習、交流合作,在活動中也很有收獲,懂得了應該如何整理書包,也認識到我校的環境很美麗,設施很完備。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懂得愛學校,要珍惜這麽好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這節課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認真地觀察、思考、討論,積極發言,特別是在“大手拉小手”活動之後,學生們的感受更深刻,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感受到了上學的快樂。

 三、不足之處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其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壹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2

 第二課時

  壹、復習鞏固

 (壹)教師出示上節課認識的生字“六、七、八、九、十”。

 (二)指名讀,開火車讀,分男女讀,小組賽讀,齊讀。

  二、和大人壹起讀

 (壹)學生觀看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插圖的內容。

 (二)教師範讀兒歌《小兔子乖乖》。

 (三)教師壹句壹句帶讀,同時示範做相應的動作。

 (四)師生壹起配樂表演讀。

 (五)教學小結:小兔子做得對,當陌生人敲門時,千萬別開門。

  三、書寫提示

 (壹)復習田字格中橫中線、豎中線及各小格的名稱。

 (二)師生齊讀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

 (三)教師:當我們在書寫漢字的時候,要註意什麽呢?

 1.學生在“寫漢字”軟件裏再次觀看“二、三、十、禾”的書寫順序,以及每壹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學生在田字格裏認真描紅,臨寫。

 3.組內評議,寫得好的獎勵壹顆小星星。

  四、課堂小結

 (壹)說壹說:這節課,妳們學到了什麽?

 (二)學生暢所欲言。

 教後反思

 優點: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字謎的講解,作為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適時地進行了其他字謎的'拓展,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漲。

 不足:本節課在書寫方面“八”字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和加強,在撇低捺高和中間兩筆不相連方面有部分同學做的還不夠好,甚至有的同學寫成了“入”字。教師會利用課下時間繼續進行指導。

 快樂讀書吧

 教學目標:

 1.介紹課外閱讀的方法。

 2.學會閱讀,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全班同學對讀書感興趣。

 教學準備:

 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壹)教師讀故事給學生聽,如《白雪公主》。

 (二)教師:妳們喜歡讀書嗎?都讀過什麽書?有什麽收獲?(學生匯報交流)

 (三)教師:同學們,閱讀是壹件快樂的事情。閱讀可以讓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可以讓我們越來越聰明。

  二、圖文結合,體會閱讀的快樂。

 (壹)教學第壹幅圖。

 1.出示第壹幅圖,學生觀察後說說圖意。

 2.提問:在家裏,除了和媽媽壹起看書,還可以和誰壹起看書?除了讀故事書,還可以讀什麽書?妳是怎麽讀書的?和家人壹起看書,快樂嗎?

 (二)教學第二幅圖。

 1.出示第二幅插圖,全班說圖意。

 2.教師:這位同學講的故事精彩嗎?從哪裏可以看出?為什麽這位同學會被評為“故事大王”?

 學生自由想象匯報。

 (三)教學第三幅圖。

 1.出示第三幅圖,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圖意。

 2.教師:在書店裏如何看書?

 教師在學生回報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行為教育。

 (四)教學第四幅圖。

 1.出示第四幅插圖,學生觀察後說說圖意。

 2.教師小結:在家裏,我們主要是看圖聽家人讀書,上學了,我們學會了漢語拼音,認識了很多生字,就可以讀更多的書了。

  三、講故事比賽。

 (壹)小組推薦壹位學生上臺講故事。

 (二)師生點評,評出“故事大王”。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後我們班每個月都要舉行講故事比賽。妳們要利用課外時間多看書、多讀書,為下壹次的講故事比賽作準備。

 教後反思

 優點:本節課我利用ppt直觀的引入了童話故事《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名篇,讓學生試著復述故事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

 不足:對於開展比賽的方案自己還沒有完全想好,正在思索如何行之有效的讓學愛上閱讀而並非硬性的去要求、去逼迫。

壹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學反思3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壹、讓語文課堂“動起來”

 《語文新課程》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這裏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其基本特征應為:

 (1)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課上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從教學實踐中來看,聽和讀著重於理解能力的訓練,說和寫重在表達能力的訓練,理解和表達兩者密不可分,相互聯系。“聽在這些訓練中是放在第壹位的。有關資料也表明:人類獲得知識,很大壹部分來自於聽這壹渠道。善於傾聽,首先要學會靜聽。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說:“妳想成為壹個健談的人,首先要成為壹個靜聽的人。”我們不但要教育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而且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靜心地聽廣播,聽新聞,聽別人談話。在聽的過程中,學習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來描述情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在壹次次的傾聽中增強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所以,在壹年級要讓學生養成傾聽他人的習慣。本班學生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好,學生有時認為自己會了就做別的事情。特別是在聽別人讀書時,有部分學生就開始走神了。我采用了接著讀,指名點評等方式,壹學期的訓練,但效果不顯著,這點也使我感到迷茫。

 往往“讀”又是著力點,通過“讀”可以培養學生對“言語的敏感”。在壹年級的教學中,要註意指導學生認真讀書,尤其要多朗讀。學生掌握語言規律的過程,壹般要在大量閱讀基礎上。多讀書能夠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伴隨著動作來識字

 小學低中段的學生,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可以讓學生多動手。《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壹年級的孩子要認識常用漢字264個,其中110個會寫。就低年級學生閱讀而言這是相當繁重的,大部分漢字並非他們在初識之時就壹目了然的,某些字是隨其閱讀量的擴寬而慢慢去感悟的。加之漢字筆順筆畫千變萬化,同音形近字多,學生識記有壹定困難。要學生學會獨立識字,為今後自學和閱讀奠定好基礎,這已成為我們識字教學的方向。

 漢字中有不少表示動作的字。在認識這些字時,我們壹邊認讀,壹邊輔以動作,想象字義和字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學習《奶奶的白發》時,其中有“指、擡、摸”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可以讓大家用手做出相應的動作。還可以請幾名學生上臺做動作,其他孩子猜生字來識記。例如:在學習“看”時,可以讓孩子表演孫悟空往遠處看的動作,孩子壹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由“手”的變形體和“目”組成的。再如學習“打、拔、拍、跳、跑”時,如果讓孩子動手、動腳做壹做動作,更容易記住這些字。動作識字符合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孩子理解字義和用法,學起來省時又省力。

 (3)讓學習貼近生活

 註重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註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例如:學習了《識字1》、《識字2》、《識字3》、《識字4》、《識字5》等語文後,學生知道了什麽花會在春天開放,什麽鳥兒在春天飛來,然後可以帶著學生去尋找春天;知道了體育運動有哪些,體育用品又有哪些,在學生上體育課時也能得到重復;明白了在畫畫時,燕子、石頭、河川等需要著什麽色;夏天到了,開什麽花,吃什麽水果,有什麽特有的天氣。學習了《小松鼠找花生果》,學生知道了花生的果實是長在泥土裏的;學習了《月亮和雲彩》,了解了月亮是不會動的,動的是雲彩……這些都能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得到切身的體驗和實踐,能夠將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

 (4)編壹個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學習《螞蟻和蟈蟈》以後,我給學生開了個頭“有是壹年的夏天到了,這次蟈蟈……”,還有《烏鴉喝水》這壹課,我給學生這樣的壹個開頭“這天,老烏鴉的孫子也口渴了,它也發現了半瓶水……”讓學生繼續編故事。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還能對課文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學生的成長也起到了導向作用。也訓練了學生講較完整的小故事,樂於講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活動設計,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綜合性原則得以落實。

 二、要緊扣教學目標

 課堂上要緊緊扣住教學目標,壹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本末倒置,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在建設優質高效課堂的課改春潮中,我認為緊扣目標還是最主要的,否則,課堂僅是圖花架子,遊離了課堂目標,就很難實現語文課堂的優質高效。

 例如:在聽二年級下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在說到雨滴是透明的時。教師就利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來解釋,通過門的玻璃,讓學生通過玻璃來看看,透過玻璃,我們能看到什麽?體會什麽是“透明”。只花了幾分鐘就把透明解釋出來,並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但在學習壹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的第二首《憫農》“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不明白什麽是辛苦。而且學生並不知道什麽是古代的徭役和苛捐雜稅,不明白為什麽農民為什麽會餓死……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太要遙遠了,和生活實際脫軌。如果花大量的時間去和學生拓展的話,不僅成效不顯著,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這些知識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學生會慢慢了解和體會。這就需要我們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

 壹堂有效的語文課,必須要明確表示要讓學生學到什麽,感悟到什麽。壹般情況下,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寫景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把握景物特點,說明文要引導學生掌握說明事物的方法,寫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感悟事件所蘊含的道理或者體會人物的情感。而許多老師在上課時,往往不先確定教學目標,備課時只將精力放在挖掘訓練點上,認為,只要課堂的容量大,訓練點多,學生學得就越多。上課時,學生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引,有點無所適從,提不起精神。在學習《三個小夥》、《奶奶的白發》、《小松鼠找花生果》等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話表演。但是花費太長時間在表演對話上,就偏離了教學目標,課堂也會顯得散亂。

 作為壹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