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

 教育必須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即使我們教育的對象是特殊的兒童,也必須如此。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類著作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壹)

 最近讀了《和諧師生關系的心理構建》,從這本書中,我領悟了壹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壹點自己的感受: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壹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群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系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壹個重要保證。那麽如何改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壹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梁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壹問壹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壹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系,又應該是朋友關系,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系,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壹份耕耘,壹份收獲。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壹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獲的將是壹顆顆誠摯的心,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梁之才。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二)

 剛剛拿到《教育常識》這本書壹個星期,簡單的把書的第壹部分看了。淺談幾點自己的感受,管中窺豹,此時的所思所想難免片面。

 首先,在開篇的第壹章就講到教育常識是人性常識,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也就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教育必須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即使我們教育的對象是特殊的兒童,也必須如此。有的時候,常常懷疑這些智力障礙的孩子身上存在著多少人性的殘留,有的是那麽天真可愛,而有的則什麽都不知道。

 甚至不僅我自己,連他們的撫養人都對他們喪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們去喚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對人性尊重的基礎上,我們對特殊孩子的教育就應該是建立在孩子存在著特殊性的基礎上,即智障的兒童學習能力較差,註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我們怎麽能根據普通學校的課程時間安排學生的課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寫到“每個人是宇宙間的獨壹無二”,即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的學生更是如此,我們不能給他們制定整齊劃壹的目標,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自己的獨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我們為什麽要讓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會背古詩,為什麽所有的孩子都要會背乘法口訣,有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多安排壹些文化課程,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完全可以學習別的技能,甚至發展為壹技之長作為生存的技能,還有壹些寫字寫不好的學生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成為壹個交際能手也說不定(比如做個售貨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壹味的盯著學生的文化課程不放,而放棄了學生別的天賦。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三)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壹種幸福,壹種樂趣,更是壹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壹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壹些體會:

  壹、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壹說教,關註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壹個細節。壹句平常不過的話,壹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壹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壹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麽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麽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余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註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註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雲,“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註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壹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類著作讀後感(四)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麽是教育》壹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

 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壹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什麽是教育》壹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閱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壹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本書作者有著非同壹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壹大幫助,我想隨著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獲,以下僅述壹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壹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壹切教育的本質。”又如“教育依賴於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於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壹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於大家***同學習***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壹些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