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壹首送別詩,七言絕句。該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二、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兩首,這壹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壹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三、理解
昨天晚上,秋冬時節刺骨的寒雨連綿不絕下個不停,雨和江水混在壹起,分不清哪裏是雨,哪裏是江,這個季節的雨也分外的讓人感到寒冷。
黎明時分,我把好友辛漸送走,留下我壹個人獨自飄零。好友的離開使我更加孤單,就連眼前的楚山也物隨人心,顯得那麽的形單影孤。
辛漸離開時,我對他講,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問起我的話,就說是我的心地依舊純潔如晶瑩剔透冰心壹樣,藏在玉壺當中,不受當前官場的汙染。
四、升華
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朝宰相姚崇、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詩人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有異曲同工之效,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壹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裏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也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