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意思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因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所以叫三伏天。
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氣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
日期計算
三伏天,壹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幹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幹的庚日,為第壹伏的開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壹天的天幹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壹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壹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壹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壹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壹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