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要短壹點的,謝謝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要短壹點的,謝謝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要短壹點的,謝謝

綻放無限的芬芳;,還能再壹次遇到嗎?陀

自己能做的事,不必祈求上天賜予妳勇氣,放松能夠產生迎接挑戰的勇氣。。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壹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壹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壹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壹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壹個孔洞,“偷”它壹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壹頭拴柱頭發,壹頭拴在房梁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壹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壹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壹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壹閃壹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壹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壹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藉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6: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裏有壹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裏點有壹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裏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壹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壹邊讀書壹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壹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壹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壹只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壹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妳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裏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壹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壹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麽?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壹年夏天,有壹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壹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壹手拿著毛巾,壹手拿著書步入內室。壹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壹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壹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壹手拿著書看,另壹只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

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壹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壹頭懸在屋梁上,壹頭系著頭發。這樣,壹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後來,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因為遊說秦國失敗,家裏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後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後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壹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壹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裏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誌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壹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有嗎

1、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壹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麽不沿著直線前進?”壹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壹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壹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開啟壹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2、少年魯迅

壹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曾是寫對聯的好手。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學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壹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壹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壹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贊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為“獨非數字卻有壹”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

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樟壽雖小卻語驚四座。

3、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壹切就理會不到了。有壹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壹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壹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壹章書,才擡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4、 *** 的讀書故事:

毛主尤其喜歡“動筆”讀書。只要是他讀過的書,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將書中錯別字和點錯的標點改正了。毛主席還喜歡加批註,上學時就曾批註鮑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1萬多字的批註。後來這本書被壹個同學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轉還給毛主席。毛主席又高興地批註了自己寫在書中的批語。

關於名人成功的故事(短壹點的 兩篇) 謝謝

李想

創業史: 李想在上初中的時侯,就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三年,他看了三年電腦方面的書。讀高壹的時候,他花8000元自己動手DIY了壹臺電腦。高二,他開始給各電子類雜誌寫文章,編輯開出千字300元的稿費標準,每月光稿費就1000多元。 後來可以上網了,他就做了自己的個人網站。那時候,他每天早晨4點鐘起床為網站做更新。先買來最新產品,使用完後把體驗寫出來,然後再把東西賣掉。商家都很願意把產品給他,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產品經過李想體驗介紹後很快便會脫銷。就這樣,口口相傳,李想的網站點選率不斷提高,每天有三四萬人瀏覽,於是後來就有網際網路公司前來投放廣告,1999 年李想賺了十萬元。 2000 年高中畢業的李想放棄升學,用那十萬元成立了泡泡網公司。現在,泡泡網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00多員工的公司。今年5月,年僅25歲的李想晉升“中國十大創業新銳”榜單,成為榜單上最年輕,同時也是“80後”群體首次進入該榜單的創業者。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的方法

我國古代的有以下三個:

戰國時蘇秦和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懸梁刺股(懸梁——主人公漢朝人孫敬;刺股——戰國時期人物蘇秦);

西漢匡衡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囊螢是晉代車胤;映雪是晉代孫康)。

現代的就太多了,不列舉。

關於名人的故事短壹點的

馬克·吐溫壹次外出做演講,來到壹個小城鎮。晚飯前,他先去壹家理發店刮胡子。“妳是外地人吧?”理發師問。“是的,”馬克·吐溫回答。“我是頭壹次到這裏來、”“妳來的正是時候,”理發師繼續說。“今晚馬克·吐溫要來做演講,我想妳會去的,是嗎?”“噢,我也是這樣想。”“妳搞到票了嗎?”“還沒有。”“票全都賣光了,妳只有站著了。”“真討厭!”馬克·吐溫嘆氣著說。“我的運氣真不好,每次那個家夥演講時我都不得不站著。”

自知之明

威廉·F·巴克利(1925年出生)是美國保守政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也是博學多才的編輯、作家。他反應敏捷,言辭犀利。 1965年,巴克利被推為保守派候選紐約市市長壹職,實際上,他獲勝的希望微乎其微,甚至巴克利本人也不怎麽認真對待競選。 其間,有位記者采訪他,問道:“如果妳被選為紐約市市長,妳要采取的第壹項措施是什麽?” 巴克利回答說:“我將首先重新點壹下選票,看看有沒有弄錯。”

自尋榮幸

曾任印度總督、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等職的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哈裏法克斯伯爵(1881壹1959年)在生活中喜歡演壹些即興的幽默惡作劇。 有壹次他在去巴斯的火車上旅行,同車廂的是兩位互不相識的中年婦女,都顯得端莊而又矜持,因此他們三人誰也沒有主動去打破沈默。 火車開過壹條隧道時,車廂裏變得伸手不見五指,哈利法克斯在自己的手背上吻了好幾個響吻。火車開出隧道時,這位顯達的政治官員問兩位旅伴:“剛才隧道裏的榮幸,我應該感謝哪壹位漂亮的夫人呢?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1、呂蒙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壹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壹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竈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余,他便壹頭鉆進書堆裏,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2、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裏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壹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壹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裏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註意,那些小蟲子身上壹閃壹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他趕緊找來壹個用白紗制成的小口袋,壹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裏。這麽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壹起,不就是壹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壹個有學問的人。

3、孫康映雪讀書

晉朝人孫康自幼聰敏好學,但是家中很貧窮,根本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於是,他開始利用夜晚時間讀書,可是夜間讀書時,必須點油燈,往往讀壹個晚上的書,就要用去壹燈油,以孫康當時的家庭條件根本負擔不起,壹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是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誦。

有壹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三天兩頭下壹場大雪。冬夜,孫康蓋著薄被正蜷縮在床上,面對著北風呼嘯的視窗又在背書。背著背著,突然發現視窗越來越亮,他甚至懷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陽的時候了,等他披著衣出門壹看,原來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視窗映亮了。孫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視窗,那麽壹定也可以用積雪照著讀書吧。想到這裏,他便捧起書跑到門外,壹個人蹲在雪地裏,藉著積雪映出的微弱亮光來讀。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搓搓手腳。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壹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最終擺脫貧困家境,成為壹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4、唐汝洵苦讀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壹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為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為了明朝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5、邴源泣學

邴源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這使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艱難。邴源是個求知欲很強的孩子,可是家裏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不用說拿錢供他讀書了!

邴家附近有壹所私塾,每天他都能聽到從裏面傳來的讀書聲。壹天,他從私塾門口路過,想起讀書的事情,鼻子壹酸,不禁大哭起來。私塾先生聽到他的哭聲,走過來問他怎麽了,邴源抽噎著說:“我真羨慕那些能讀書的孩子,我的家裏很窮,沒有能力供我讀書,因此我的心裏很難過,就哭了起來。”私塾先生聽後,覺得象邴源這樣渴望讀書的孩子很難得,就對他說:“孩子,妳要是真想讀書,就到我這裏來吧,我不收妳學費。”邴源壹聽,激動得不知道說什麽才好,連連向老先生表示感謝。

邴源天資聰穎,再加上讀書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其他孩子幾年才能學會的東西。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汲取知識。長大後的邴源依然很愛讀書,經常到各地去拜師求學,後來他的學問日益增多,向他求學的人也多了起來。

6、賈逵隔籬偷學

賈逵是東漢時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穎過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由於家貧而上不起學。有壹天,姐姐正帶著賈逵玩耍,對面學堂傳來了老先生給學生們講課的聲音。姐姐靈機壹動,帶著賈逵悄悄來到了學堂旁邊,想讓弟弟在學堂外面偷聽。學堂外邊有道籬笆墻,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來,站在籬笆外聽講。回家後,小賈逵就用借來的筆墨把學到的內容記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復溫習。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記在木片上,主動請教別人。就這樣,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聞鄉裏的小先生了。

7、王充博覽群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裏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裏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壹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麽都忘記了,壹會兒點頭微笑,壹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裏的書後,又跑到另壹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裏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鉅著《論衡》。

8、顧炎武勤於攻讀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當之無愧的壹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後,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著沈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在遊歷中,顧炎武還非常重視第壹手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發現那裏的地理、風俗等情況與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會開啟相關的書本進行核對、校正。顧炎武就這樣手不釋卷,刻苦攻讀,終於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顧炎武憑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眾多學術領域成就非凡,開啟了壹代樸實學風。

9、趙光義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壹位聰明而又幹練的帝王。少年時代,他曾任職於宋太祖所指揮的宿衛軍。由於經歷頻繁戰事,了解民間疾苦,繼位後他澄清吏治,整頓朝綱,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平,被後人稱為壹代賢君。

值得壹提的是,這位有“賢君”之稱的趙光義的登基卻成為歷史上的壹個謎案。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宋太祖趙匡胤應當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他卻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實在出乎意料。 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壹些什麽,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鐵斧戳地的聲音,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妳好好去做。”

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忙叫人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天亮後,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件事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壹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

盡管世人對趙光義取得政權的方式心存疑慮,卻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光義確實是壹個有作為的皇帝。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編纂了《太平廣記》、《太平禦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的重大貢獻。《太平禦覽》原名《太平編覽》,書編成後,獻給宋太宗審閱。宋太宗極為重視,認真閱讀。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壹時政務繁忙,沒完成計劃,那麽第二天壹定要補上。當時,有的大臣認為皇帝日理萬機,還要這麽刻苦讀書,未免過於辛苦,就勸皇帝放慢計劃,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卻笑著說:“只要開啟書就會有收獲,我不覺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約壹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全書。因為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所以這部書又叫《太平禦覽》。

10、路溫舒編席抄書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裏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誌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裏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壹冊書帶在身邊,壹邊放羊壹邊讀書,那該多好啊。有壹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壹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麽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於是,路溫舒趁著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後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並寫出看法

鑿壁偷光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壹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壹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壹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墻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

螢囊映雪講的是車胤 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壹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 之精神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後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壹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勛,頗極壹時之盛。

頭懸梁錐刺股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裏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壹番大誌。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壹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裏感到十分慚愧,但他壹直想遊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妳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麽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妳生計沒有著落,不後悔麽?”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麽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誌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麽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壹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梁上,如果自己壹打盹,頭發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