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麽”和“如何教”

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麽”和“如何教”

教什麽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依據課程標準、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熏陶的價值。

如何教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

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關註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

學域

如何學

學習狀態、

參與程度

1.註意狀態:集中、持續;

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

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

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

“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

學習效果

目標達成、

素養提升

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

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麽”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壹、閱讀教學“教什麽”(教學內容)

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壹節閱讀課,首要的關註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麽”(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註教師“怎麽教”,也就是過於關註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麽”,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壹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 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壹個班乃至壹組、壹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麽”。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壹班學生乃至這壹組、這壹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麽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麽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麽”(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壹)寫了什麽

這裏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麽寫的

如果說“寫了什麽”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麽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誌公先生所說的“走壹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麽”,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壹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準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怎麽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

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

4.標點:準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

(三)學會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近年來,語文界對於國際學生評價(PISA)、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PIRLS)及臺灣閱讀策略等的了解不斷深入,對於在閱讀教學中應進行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教學已經形成***識。人們普遍認同的比較適合小學語文閱讀的主要閱讀策略包括:提問、聯系、預測(猜想)、聯想、推論、比較、概括、圖像化、綜合(統整)等。

那麽,語文教師確定閱讀教學“教什麽”(教學內容)的依據是什麽呢?簡言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依據學情實際:包括妳所教這個班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語言積累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學生是否接觸過與本篇課文相同題材、題材的課文,學生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類課文,還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據文本特點:這裏面又包括兩點,壹是文體特點,比如教學寫事的記敘文,就要關註事情發展的敘述過程;教學小說,就要引導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教學寓言,就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和認識寓意等。二是語言特點,比如作者準確的用詞、多變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寫法、壹反常規的標點等。

3.依據課標要求:雖然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仔細研讀課標,尤其是不同學段對於同壹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還是對於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的。例如對於詞語的教學要求,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壹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依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確定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二、閱讀教學“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首先明確“教什麽”,再考慮“如何教”,而且根據很多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往往幾乎在明確了“教什麽”的同時,“如何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較順暢、有效的教學思路和設計。這也就是說,教師在著手壹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前,應該首先做的功課壹定是文本細讀,而且是全身心地“潛心會本文”,然後要從文本中跳出來,將自己的身份和視角從壹名成熟的閱讀者轉換為壹名處在閱讀學習階段的不成熟的閱讀者——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想: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能讀懂什麽?可能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閱讀中會出現的閱讀障礙是由於背景知識的欠缺,還是閱讀策略的缺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在語文運用方面應該習得、駐留哪些知識、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應該得到哪些體悟和感染?等等。

關於閱讀教學“如何教”,現在廣大教師從認識和理念上都比較壹致地認同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次“精英杯”教學展示會的16節課為我們研究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層面,應該如何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生動的課例。下面,我想僅就與閱讀教學“如何教”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的課例略陳己見。

(壹)要正確認識與恰當處理閱讀教學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理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應絕對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應壹概拒斥理解。有的課文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有的課文,含義比較深刻,時代背景遠離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就應適當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爺爺的壓歲錢》壹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攢”等重點詞語,通過男生、女生分別復沓朗讀“我”7歲、10歲、12歲時爺爺說的話,不斷加深感悟爺爺的良苦用心。

當前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是過於註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導致月底教學的效益不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例如《“美極了”與“糟透了”》,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這樣的課文就沒有必要在內容理解上過多糾纏,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多用在體會、練讀不同人物的心理、語氣。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簡明、簡單

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而且許多參加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師往往力求把課設計得有新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很多,教師設計得很費力,課堂上師生都很忙亂,每個環節看似都走了壹遍,但總覺得哪個環節都不紮實。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壹課,教師根據課文四個季節的構段方式相似的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春天這部分內容,並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描寫春天小興安嶺的思路:季節——樹木——其他景物。接著,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個季節,相機進行朗讀、背誦的語文訓練,教學層次清晰,教學重點突出。

(三)閱讀教學要體現文體意識

之所以很多閱讀教學出現了千篇壹律的模式化現象,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顧不同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文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力求依據文體的特點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執教《楊子榮打虎》時,根據課文的小說(節選)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引導學生品讀重語段中的場面描寫,體會人物心理、表情、動作描寫對於刻畫楊子榮這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從而認識楊子榮具有的臨危不懼、沈著冷靜的英雄品質。教師執教元曲《塞鴻秋·湖上即事》時,則突出了意境的創設與體會,重點進行誦讀訓練,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閱讀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目前壹些教師的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的現象,其中壹個表現就是教師的提問設計僅僅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設計服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學習實際。而在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教學《故鄉的蘆葦》壹課,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是:課文中哪些地方給妳留下的印象最深?動筆畫壹畫,再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學《莫高窟》時,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裏都有什麽等,教師順勢展開教學。這就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從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出發(而非從教師的設計出發),也使教師的問題設計具有了整體性和較高的思維價值,同時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了空間。

(五)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要真正成為閱讀教學重要內容

1.註重正音等語文基本訓練。

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普遍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而且采用了靈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哈爾威船長》時,教師出示了“奔”的兩個讀音:bēn bèn 。同時出示了詞典中對這兩個讀音的解釋。接著,出示了課文中含有這兩個讀音的句子,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區分。

2.詞句學習的方法要靈活。

無論是初讀課文後集中認讀詞語,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點詞語詞語的品味,都體現了對於詞語教學的重視。因為詞語不僅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小學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除了借助詞典、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外,在教學《莫高窟》學習“惟妙惟肖”和《故鄉的蘆葦》學習“紡織娘”等詞語的時候,教師使用圖片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詞語,效果較好。學習《千裏躍進大別山》,教師同時出示三個句子:①先頭部隊的戰士殺向敵人。②先頭部隊的戰士勇猛地殺向敵人。③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下山,殺向敵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僅僅使用抽象的形容詞,表達效果更形象,更生動。

3.朗讀訓練的目標要具體,訓練要紮實。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切地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及學情實際,確定每課時具體集中的朗讀訓練目標,切忌每篇課文都在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籠統地寫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壹句:“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壹位教師根據課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學生朗讀時將其中“淙淙”要讀得輕壹些。還有教學《月光曲》,教師也提示學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中的“霎”讀得輕壹些、虛壹些,以表達出當時的意境。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就是準確而具體的。

每節課的朗讀訓練目標也不宜過多,教師要重視訓練的紮實。尤其是當學生反復朗讀也讀不出效果時,教師要通過範讀、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真正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朗讀訓練,朗讀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視進行綜合性的語用訓練。

閱讀教學中應力求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的語用訓練,對於具有較高語用訓練價值的語言文字要從多個角度、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針對《莫高窟》描寫飛天的這部分文字,有兩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語用訓練的:

(1)品讀語言,發現特點(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兩個四字詞語,句式整齊,描寫形象);

(2)朗讀訓練,讀出畫面;

(3)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4)搭設支架,嘗試仿寫。

壹位教師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圍坐壹起,( );有的( ),( )。

壹位教師展示了另外三幅飛天的圖片,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 ),有的( )。

5.閱讀教學要關註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

當前有壹種觀點認為要倡導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我理解就是強調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修辭、構段謀篇等)的學習。除了上述提到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寫之外,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爺爺的壓歲錢》臨近結尾時,讓學生以“感謝妳”為題,寫壹寫對親人感謝的話。需要註意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要盡量貼近課文內容,即使是安排的想象、拓展表達練習,也應與課文的內容或表達有某種相關;同時要避免為寫而寫的傾向,壹定要因文制宜,因學生制宜,註重實效。

6.要積極探索閱讀策略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

在本次教學展示會上,壹位教師教學《楊子榮打虎》時,運用折線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使用“圖像化”閱讀策略學習小說壹波三折的寫法,並進行復述訓練。壹位教師執教《拐彎兒處的回頭》圍繞“父愛”這壹主題在壹節課中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①用《不壹樣的爸爸》這壹繪本的朗讀導入;②教給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③學會運用朗讀評價的閱讀方法;④延伸閱讀,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這兩節課對於目前閱讀教學研究的熱點——閱讀教學策略和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帶給與會的教師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