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把數字化校園作為學校特色來建設
1.把數字化校園建設作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
目前,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加速,否則就會有各級教育和投資者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動力的嚴重風險。數字化校園是教育信息化的整體建設的較好方案。數字化學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也可以理解為成功的標誌。在信息化發展已到壹定階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學,如何進壹步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促進和鼓勵這些學校進壹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較高階段――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對於上級主管部門來說,這是壹件值得研究和重視的問題。
首先,是評價問題,改變以教學質量為單壹的評價指標。把數字化校園建設作為學校辦學的壹個重要指標,必要時還應對學校信息化建設進行專項督導。貴州省教育廳下發的“貴州省示範性高中評估指標”中關於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條款,作為政府督學的依據,從設備管理、隊伍建設、實際應用、教學研究等方面開展教育信息化的專項檢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規落實。
其次,教育局應積極鼓勵並創造條件使壹些條件成熟的學校參與到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當中。貴陽市為進壹步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深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保持雲巖區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與活力,提出了創建智能化、網絡化與個性化的數字化環境,推進學校向現代化教育的轉變,加速雲巖區教育均衡發展和內涵發展的建設目標。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全市中學人機比達到8:1,信息技術教育開課率達到100%的目標。計劃建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臺、教學改革的技術支撐平臺、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平臺;開辟學校特色凝聚、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網絡家庭聯系的信息化通道。通過“管理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師發展數字化”、“社區聯系數字化”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導教育信息化良性發展
根據信息化環境建設的現狀和發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中學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指導性意見,明確提出分階段應達到省級部門要求的相關標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由市電教館牽頭為學校定制網絡建設、教學系統等校園信息技術環境方案,使各中學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使用。改變當前學校進行環境建設時東奔西走找方案,最終還是以公司的方案為學校的方案,所建系統只見硬件,不見教育功能的現象。全面提升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同時幫助學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統並使之制度化,實現學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動化,從源頭和制度上為學校教育信息化保駕護航。
中學校要制定系統全面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從硬件建設、教學資源環境建設、教學應用目標、師資培訓等幾個層面分別加以規劃,做到系統規劃、分步實施。應由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學校的建設方案進行審核,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實處,避免盲目建設。在實施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把計算機與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作為重中之重,重點做好教育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師資培訓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發展。
3.數字化校園的構建要體現學校辦學的個性特色
數字化校園是現實校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平臺,由於每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具體而個別化的,在實施“數字化校園”過程中,尤其應強調服務於學校特色的“數字化校園”。因此,建設“數字化校園”不應喧賓奪主,或盲目追逐技術潮流,而應樹立數字校園,促進學校個性辦學特色形成的觀念。中學校應借助數字化校園構建的契機,重新梳理學校辦學思路,明確學校教育特色,並突出和強化這些教育特色,形成壹個個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數字化校園。
構建數字化校園,應註重以學校的發展來引領信息技術應用,而不是以技術引導學校的發展。學校的發展,有其個性化的壹面,尤其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護學校的個性。我們應該更多地以學校的發展為本,在服務學校發展的前提下,提供壹定的技術支撐。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應用才能貼身地服務於學校發展。這方面的成功案例筆者想借貴陽第六中學在打造數字化校園過程中,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生學習評價研究,突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來說明,其數字化校園組織結構和管理要求如圖1。
根據貴陽實驗區中學生學業成績發展性評價體系和學校的實際,創造性地執行評價改革方案,在現代教育技術平臺上,讓評價體系發揮促進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學生的發展水平和綜合素質,希望通過研究實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完善並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壹套與當前評價指標體系相適應的,科學、有效、可操作的評價工具和技術手段,使其立足現在,又著眼於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把網絡、信息、計算機、交互技術用於學生評價機制。
第二,從操作層面上進行評價組織、評價過程和評價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規範化、信息化的評價管理體系以及相應的管理模式。
第三,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學生的目標為依據,按照高中學生學業成績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總要求,建立學生個體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數字化信息系統。
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評價指標體系數字化信息系統,形成適應高中課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生發展性評價系統。
二、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校本資源庫
資源建設是制約教學應用的最為關鍵的壹環。信息化教學能不能普及,關鍵在於有效資源內容的匱乏,而有效資源內容匱乏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內容建設模式。目前資源內容建設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壹是由廠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學科教師開發。完全由廠家提供的資源由於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大部分是壹些舊教材、網上圖片、聲音等文件的堆積,對教學缺乏支持,從而使得可用性比較差;由教師制作的資源雖然能滿足個別教師的應用需求,但難以規模化,而且這些資源散落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難以***享。
針對有效資源內容匱乏這壹現狀,貴陽市電教館向各學校配發了國資源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發動教師和學生在網上收集、整理符合教與學的各種資源,然後按照教學的結構進行管理,組成學校自己的校本資源庫,教師和學生都能方便地***享使用資源庫中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發揮信息技術教研組的作用
目前,絕大多數的校園網網管人員都是由信息技術教師兼任的,同時他們還負責學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訓、先進教學理念的推廣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學能力,是建設數字化校園成敗的關鍵因素之壹。
1.提高認識,全面提高信息技術素質教育
教育者對信息技術教育要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壹方面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壹方面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科教育在促進其他學科教學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被教育者對信息技術教育也要有壹個正確的認識,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在培養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作用。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應正視實際現狀,通過自身的努力發展這壹學科,拓寬教學的內容、探索教學的模式、豐富教學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課堂上建立壹種全新的師生關系,即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幫助學生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
2.采用先進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學法
可以采取壹些以先進教育理念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法,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它是壹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 教學設計 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不斷地激勵學生前進。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壹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壹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強教師信息化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教師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個體,正如我們不能將學生當成壹只容器單純地灌輸知識壹樣。在教師培訓過程中,我們也不能采取以往單壹的傳授模式。應從培養教師的目的出發,采取充分體現創造性、反思性、開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結合培訓體系。
目前,幾種創新性的培訓模式受到了廣泛關註,如:網絡式(net-workmodel)、導師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單式(menumodel)。這些培訓模式既考慮了教師的所思所想,也考慮到教師的差異,值得提倡。創新教師的培訓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不是嘩眾取寵,只有結合教師的實際並在實踐中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有利於解決教師的供求矛盾,促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交流中來,進行自主學習、愉快合作、探究創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教師培訓模式。
1.個人自修和研究
這是指在職教師為了教學和科研需要,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能力而自發地學習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和進行相關研究的活動,包括利用閑暇研讀有關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專業書刊、自行參加有關的專業培訓或業務研討會、利用網絡資源自學、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研活動、發表教學成果。
2.校本培訓
這是指立足於本校資源,以本校為培訓基地,由本校發起和規劃的、基於學校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需要的培訓活動。這種培訓方式的特點是:時間可長可短,次數可多可少,形式靈活多樣,如專題講座、計算機知識培訓、教學觀摩、還可以師徒結對等;內容較有針對性,強調實用性,能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結合起來,使培訓活動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脫產進修
這對於學歷、骨幹、名師培訓比較合適,同時,國家應該規定教師工作壹定的時間後可以自主選擇脫產學習壹次的機會,在訪談中不少教師認為脫產學習的收獲最大,並把這種學習看作是學校對自己的壹種獎勵,如2010年所實施的“國培計劃――貴州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培訓”。
4.短期培訓
這主要是指由各大專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或師資培訓中心等組織的有計劃、大範圍、短期集中進行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活動。如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國培計劃――農村中小學教師緊缺薄弱學科短期集中培訓”就屬於這種形式。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4.7%的教師希望脫產學習,支持個人自修和研究的占14.7%,願意參加校本培訓的占34%,有16.6%的教師希望參加短期培訓(見表1)。
到目前為止,各類培訓培養了很多骨幹壹線教師,很多培訓過的教師在談他們的感受時,都談到這壹培訓對他們不僅是技術上的幫助,更多的是壹種教育理念上的提升,技術如何為教學服務,如何更多關註學生的學習等。在改變教師教育理念,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及整合信息技術和課程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學教育信息化是壹項系統工程,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有機整合的產物。通過對典型個案學校的研究,提出解決中學教育信息化現存問題的對策和建議。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學教育信息化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馬寧.區域性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推進.中國電化教育,2007(11).
[2] 馬春迎,耿鴻飛.強化教師信息素養促進學科課程整合.網絡科技時代,2008(5).
[3] 張家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過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8(10).
(責任編輯楊子)